首页 > 正文

封雪松:用基层“好料”讲好新春故事

2025-03-28 14:46: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2025年1月16日,中国应急管理报一版刊发了第一篇新春走基层报道,讲述了记者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见证广州市支持的梅州市灾后重建的安居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同一天,中国应急管理报三版刊发整版专题报道《春运启 平安行 他们笑了》,记录了春运第一天记者在五个地区探访护航群众安全出行的情况。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正式启动。中国应急管理报结合应急管理工作特点,组织编辑记者深入践行“四力”,讲好新春应急故事。

  中国应急管理报共72人次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报纸专栏共刊发文字报道98篇,专版18个,融媒体作品83篇。特别是利用8天时间,辗转7地,跨越3000余公里,对接11家基层单位,开展6场直播,覆盖了消防执勤、亚冬会安保、抢险演练、防火宣传、安全生产、矿区过年等多个场景。

  紧扣主题 加强策划

  结合应急管理工作特点,我们确定了三个报道重点主题:一是与春节有关的民俗活动以及应急管理系统的护航行动;二是应急管理系统开展冬春救助及慰问工作情况;三是近年来遭受过各类自然灾害地区目前灾后重建的进展和成效。

  之所以定这样三个主题,一是考虑要有节日祥和喜庆的共性氛围,二是考虑要有应急部门、应急人在这个特殊时段的形象与作为。

  扎到基层 采集好料

  基层和现场,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应急管理报组织编辑记者奔赴全国27个省份采集好料。包括到西藏定日县、湖南团洲垸等地采访灾后重建情况,到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和监管人员一起到煤矿井下检查,和森林消防员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巡查,到热门景区见证安全保障人员守护盛世繁华……

  记者下到基层后,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素材。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每篇稿件都呈现出各自的精彩。比如一篇到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开展冬春救助及慰问工作的报道中描述了这样的细节:79岁的村民陈民树将发放冬春救助及慰问款的银行卡“用纸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一个小钱包里,紧紧别在皮带上随身携带”。再比如,在广东韶关,当地一户居民将“奋发进取践训词,激励鞭策新作为”的横幅保留下来,因为她家的楼房曾被作为洪水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驻地,她觉得“能为救援出一份力很荣幸”。这样带露珠、有温度、生动感人的细节,不到基层去,是无法写出来的。

  精细加工 精彩呈现

  采写很关键,做好“来料加工”同样重要。

  同题组合形成最大张力。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国应急管理报共推出18个整版报道,全版既是同一个主题,又采用统一的版式及标题制作方式,让报道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今年,京津冀三地联动,携手组织策划了欢享庙会系列活动。1月22日,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1月24日中国应急管理报三版的新春走基层栏目将记者分赴三地活动现场,探访活动保障情况的稿件组合刊发。1月23日三版新春走基层栏目五篇稿件均用方言做标题。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好地抓住读者眼球。

  融合传播呈现更强视觉冲击力。在描写记者探访未来之城——河北雄安如火如荼建设情况的稿件中,融媒体报道形式让读者仿佛和记者一样,可以听到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报道以文字、动图、音视频结合,记者视频出镜,热气腾腾、真情带感展现新区建设者的责任与奉献、应急救援人员的担当与坚守。报道刊发后被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澎湃新闻等多个平台转发,得到广泛传播和网民关注好评,全网阅读量超百万人次。《非遗宣纸遇上非遗春节》紧扣“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背景,让两个非遗“相遇”。通过融媒体报道形式,使得新闻稿件将新闻要素展现得更全面、更深入,也更有感染力。(本文据中国应急管理报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封雪松在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