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社精心做好选题策划。紧扣“平安春运、便捷春运、温馨春运”,以“奋进强国路 融融中国年”为主题,创新融媒体生产传播机制,讲好综合运输春运故事,生动展示流动的中国。全平台发布《新春走基层》系列作品420篇次,涌现出了《寒至极处春可望》等优秀融媒作品。
我社今年深度参与交通运输部春运检查指导组的工作,派出10名记者深入车船路港等春运一线,开展督导工作和舆论监督报道。同时,7个采编部门和36个记者站选派采编骨干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积极锤炼“四力”。经过精心策划我们选择了一些有特点的目的地。
——去最“冷”的地方。跨部门报道小组深入内蒙古根河市(“中国冷极”),记录养路工极寒坚守,创作了《寒至极处春可望》文字报道及专题片《最冷的地方也最暖》。
——去最“热”的地方。每年琼州海峡过海运输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水运中心记者直击琼州海峡春运首日,报道新能源汽车过海新政及“双向奔赴”的温情服务,展现新气象。
——去最“愁”的地方。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如何破解?《我做一天春运人》品牌栏目连续5年深入一线,采编中心记者赴河北邯郸服务区,以“实习生”的视角讲述《满电还乡满爱在途》的故事。
——去最“新”的地方。科教中心记者探秘长江镇扬汽渡,展现人工智能助力春运,《当汽渡遇上高科技》短视频破圈热传。
——去最“土”的地方。运输中心记者走进云南陆良,与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促膝长谈,记录物流园的繁忙景象,展现物流供应畅通对百姓餐桌的守护。
——去最“暖”的地方。文化与品牌中心记者跟随北京“的哥”劳模王建生出车,记录春运保障中的温暖故事。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实践中,相较于往年报道质量有明显提升。这得益于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编委会召开三次策划会,根据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方案安排,精心制定春运及“新春走基层”融媒体方案并详细列出选题清单。
二是整合内部资源。成立跨部门的春运特别报道小组,重点选题汇聚骨干力量攻坚克难。同时,公路、运输、水运、科教中心等部门深耕各自优势领域,策划精品。
三是鼓励激励创新。月度融媒体考核奖向“新春走基层”作品倾斜,同时积极向交通运输部、行业报协会推荐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以及优秀作品。
四是注重融合传播。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例如,内蒙古根河的报道,文字稿件《寒至极处春可望》报纸头版见报,专题片《最冷的地方也最暖》在“交点”视频号发布,短视频在抖音及快手平台传播,顺应了不同受众特点,提升了传播效果。其中,专题片全网播放量超百万,点赞超2万。(本文据中国交通报社总编辑韩世轶在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