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社精心策划组织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聚焦“温暖到万家”“山乡新画卷”“见证新动能”“情满春运路”“文化中国年”“致敬奋斗者”六大主题,组织记者前往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地探访。276位记者和通讯员参与采写、编辑,1400余个(次)融媒体报道在自有平台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网、微、端刊播。通过梳理这些作品,发现他们都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选题价值重大。
案例关键词:见证“中国速度”和“中国温度”
受灾群众的苦乐冷暖、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事。今年“新春走基层”期间,中国气象报记者联合湖南记者站、西藏记者站,前往湖南岳阳团洲垸一线探访“团洲新村”,到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实地探访受灾地区恢复重建情况。推出深度报道《湖南团洲垸:备受牵挂的他们搬进了新家过年》《为了震区群众安心过大年》等,从描述受灾群众搬迁新居、迎接新春佳节的喜悦心情起笔,通过房屋分配、米面油发放、菜地规划、生产补种等具有现场感的细节,生动展现地方恢复重建情况。语言鲜活朴实,通过受灾群众搬迁、部门联动的实例,将报道落实到具体人、事上,让报道有温度、接地气。同时,将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速度”“中国温度”背后,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及党委和政府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和谐、温暖的氛围贯穿文章始终。视频报道《备受牵挂的他们搬进了新家过新年 探访湖南团洲垸的新生活》单条阅读量39万+。
案例关键词:未来之城
我们连续3年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探访雄安新区,深入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等,生动记录“未来之城”建设的实践图景,展示气象科研团队推动气象预报向智能化跃迁的生动足迹。聚焦新区奋斗者群像,深挖一个个“与新区同频发展”的故事。Vlog产品生动呈现,从哪吒电影火热出圈开始延伸到新区的新变化,引人入胜。
二是行业特色明显。
案例关键词:科技创新和科研精神
冷流雪观测预报属于基础气象研究领域,开展冷流雪观测预报试验对于提高致灾性暴雪监测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春走基层”前,记者提前2个月了解到1月中旬烟台将开展冷流雪气象试验,便将其作为重要选题,并随时与科研团队保持沟通、跟进进展。试验中,记者在观测一线与观测队员一起参与试验,开展了体验式报道。文章《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打开一场雪》通过“深度讲述一场雪的故事”,将深奥的气象科学与基层科研者的实践结合,既展现了我国气象装备自主化进程,又刻画了科学家群像,展现气象科研人员“不因问题微小而轻视、不因过程繁琐而妥协”的科研精神。报道推出后受到山东、烟台等地方政府部门多方好评,吸引多家科研单位、设备厂家主动对接加入后续试验。
三是地域跨越南北。
案例关键词:走得远 走得深 走得实
走访祖国最南端、最北端
“新春走基层”首站,我们联合英大传媒、中国铁道建筑报、中国石油报、中国民航报、人民法院报等行业媒体深入海南海口、琼海、文昌、三沙等地一线,探寻基层气象部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的亮点举措。特别是报道组跟随前往永兴岛轮换值班的三沙市气象局副局长黄明旺,登上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永兴岛。在岛上的25小时,记者实地采访了三沙市气象局多位工作人员,走进西沙国家气候观象台、永兴岛天气雷达站等,拍摄探空站放球等画面,挖掘报道自1957年7月1日起,一代代气象工作者为国守岛、观风测雨的典型故事。采访扎实、报道有力、故事感人。《爱国爱岛 观风测雨——走进三沙市气象局》作为2025年“新春走基层”开栏稿件在《中国气象报》一版大篇幅首发。联合报道组同步推出《万泉河畔气象新》《养殖业整装再出发 航天经济火热启动》《南海潮头又春风》等作品,生动呈现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
在祖国最北端漠河,中国气象报社组织人民日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北极村气象站,在-40℃下的天气下,踏进齐膝盖深的雪里,与气象观测员一起测量雪深等……探寻气象赋能城市旅游及“双寒”产业发展密码,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人民日报刊发特别策划《探访中国最北气象站——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国家基本气象站 零下40摄氏度的坚守》,科技日报在报眼位置刊发《他们,为祖国北极测“体温”》。其中,人民日报社作品获得人民日报社领导批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篇实地探访,读出了意志力,也读出了‘不随以怠’。脑力脚力不怠,才有引人入胜的好风景,才有思想与情感的冲击与荡涤。”
四是融媒特征凸显。
案例关键词:立体呈现“亚冬会”气象硬科技
2025年2月7日至2月14日举行的哈尔滨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中国气象报社联合央视、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等媒体记者两次深入哈尔滨,实地挖掘亚冬会气象服务保障亮点举措,展现气象赋能“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成效。报道组产出多期Vlog视频、冰雪科普、图文报道,及时推出一线特写、“气象小编看亚冬”、我的亚冬日志等融媒体报道。
从活动组织的角度,我们分析总结形成了三条经验。
一是坚持“三个聚焦”导向。在选题策划上聚焦“国之大者”、聚焦行业特色、聚焦民生关切。坚持这三个导向,本质上是将国家战略坐标、行业专业纵深与民生需求感知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帮助我们寻找和发现兼具政治高度、专业精度与情感温度的选题。“新春走基层”也因为遵循了这样的导向,才使作品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凸显。
二是构建“三位一体”传播生态。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们实现了和中央媒体深入联动、行业媒体高效协同以及气象部门宣传资源的上下贯通。组织本部尽锐出战,管理部门做好支撑保障、业务部门做好采写和内容呈现、推广,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组织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参与重大选题,联合宣传,实现一次走访,多角度呈现,集中形成影响力;组织全国31个记者站4000余名通讯员,结合重大主题,挖掘身边故事,小切口融入大策划。这样的尝试既有助于气象报道突破“自说自话”的行业局限,更能通过气象与国家战略、其他行业发展建立更好连接。
三是锻造“四力融合”人才队伍。记者们以双脚丈量山河,用真心倾听民生,通过“蹲点”完成一篇篇鲜活有力的报道,一篇篇沾着雨雪、带着温度的新闻佳作,这既是对新闻初心的深情守望,更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注脚。此外,我们在实践中推行“每个人都是融媒体记者”,每期报道必须有图有视频,多端联动产生“1+N”效果。
在报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复盘会上,记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有人说,走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走进科学家的风雪,走进民生的温度。有人说,善于抓住行业“硬科技”,用笔触记录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每一小步。
习近平总书记说,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们将第13年组织开展“绿镜头·发现中国”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今年还是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我们也将开展主题采访活动,欢迎更多媒体朋友参与到中国气象报社的走基层活动中,来气象这座新闻报道的富矿里挖一挖,一定会有很多惊喜。(本文据中国气象报社社长王雪臣在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