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电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在春节期间推出“新春走基层 爸爸的哨所”特别报道。其中,王家明、明梓宸两兄弟进军营找爸爸的故事被一位初中英语教研员看到,改编成完形填空试题。参与该报道的记者、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王居蔚尝试做题没答全对,感慨隔行如隔山。网友评论道:“因为考题关注到这篇报道,内容让人感动。”
王居蔚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投稿,讲述思考感悟。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 | 我的报道成了考题,但我做不对……
本文作者:王居蔚
(一)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军人家庭来说,常常意味着分离与坚守。
今年春节期间,我参与了中央广电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新春走基层 爸爸的哨所”特别报道,节目记录军属子女前往军营探亲的温暖故事。其中,王家明、明梓宸两兄弟跨越千里与父亲团聚的经历,不仅感动了万千网友,还被编入四川省都江堰及周边几个区(市)县的九年级模拟考试英语试卷。
大概是太久没做英语完形填空了,看到考题,我也好奇地做了一下,发现竟也全答不对。看来写新闻稿和出考试题,隔行如隔山啊!不少网友留言,中学考试题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不能精准完成考题,但故事内容让人感动。”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新闻报道变成中学生考题,这个转变让我意识到:故事里的父子团聚早已不只是亲情牵绊,更是一堂鲜活的国防教育课,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中国军人的家国担当。
(二)
王建是一名武警战士。春节期间,他和战友们肩负着治安巡逻和重要港口安全警戒的任务,无法回家过年。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坚守,也为了让家庭的团圆不再缺席,王建的妻子明雪带着两个儿子王家明和明梓宸从都江堰市出发,前往重庆军营。
我和报道团队全程跟拍记录了这一过程。军营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敬佩。他们第一次走进父亲的战位,第一次亲身体验军人的日常。
王家明告诉我,他从未想过爸爸的工作会如此辛苦,也第一次意识到爸爸口中的“守护团圆”不仅仅是对一家四口的承诺,更是“守护大家”的一份责任。
(三)
这个故事被报道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留言表示,被王建班长的坚守和孩子们的纯真所感动。
有人写道:“军人的奉献是无声的,但他们的故事却能震撼人心。”还有人说:“这样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尤其是孩子们,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故事走进了课堂,成为中学英语试卷素材。在都江堰市塔子坝中学,初三学生陈镜羽在考试后对我说:“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埋藏于职责之下,这种精神让我肃然起敬。”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新闻报道本身,它成为了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传递着价值观和精神力量。
在与都江堰市初中英语教研员黄奎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选择这个故事作为试题素材,是希望通过英语教学,让孩子们了解当代军人的崇高与伟大。
黄老师告诉我:“我们现在提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而当代人民子弟兵的故事,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故事,孩子们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更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黄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深有感触。作为记者,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让新闻报道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当这个故事被选入试卷,成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记录和传播,更在于它对受众心灵的触动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