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丨记者暗访,这次不是舆论监督
本文作者:陈卓
(一)
2025年4月中旬,我在一次外出午餐时,发现一家羊肉粉店门口最显眼位置贴了一张大红色通知,大意是“对店员说‘单人套餐’,就可以吃一份羊肉粉,吃完直接走,不必付钱”。
返回单位后,我与同事们谈及此事,引发了热烈讨论。“好像有不少店都有这种爱心免费餐”“以前已经报道过多次”,也有同事质疑“这些都是蹭流量的”……
面对“真慈善”与“蹭流量”的争议,作为传统媒体出身的民生新闻记者,我的职业本能被瞬间唤醒——必须深挖真相,一探究竟!
随后,我在网上搜索了重庆免费餐的相关信息:有的餐馆是对暗号,有的老板让直接说,有的商家直接摆在了门口……这些城市契约,连接着施与受的双方。
同时,我发现部分重庆媒体早在几年前便对此类善举进行过报道,但多为传统的“正文+采访”模式。融媒体时代,我们团队决定颠覆传统报道框架:一是采用手机全程竖屏拍摄;二是记者用第一视角,以内心独白推进故事;三是依然带着摄像机等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让老板相信我们是“求助者”,拍摄前,我们三人商量了很多理由,并预设了一些话术,比如在老板问为什么吃不起饭时,我们会答得含糊一些:我遇到了点困难,没有钱,能不能吃份免费餐,希望消除商家可能存在的戒备心理。
(二)
4月17日上午10点,我们第一站来到光电园写字楼群间的巷子里。锦福昌羊肉粉店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门口贴着的红色告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如遇困难,可进店告知店员,来份‘单人套餐’,吃完后直接走就好。”
“来份‘单人套餐’,方不方便?”同事的声音比预想中颤抖,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捏住衣角。收银台后的服务员抬头看了一眼,嘴角还带着笑意:“要得”。
如此稀松平常的回应让同事愣住了,原本准备的各种说辞堵在喉咙里。这么顺利?她们都不问为什么吗?店内的每个服务员,都按照接待普通客人的态度来接待我们,甚至体贴地询问:“辣椒正常放还是少点?”
当超大碗羊肉粉端上桌时,我们感受到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温柔。
吃到一半时,同事试探着发问:“每天像我们这样的客人多吗?”正在擦桌子的服务员接过话:“一周总有几个,有的人看着就很疲惫。我们老板说了,别问太多,开口就是真有难处。”这句话落地的瞬间,我突然读懂了这一善举,眼前的小店像一个温暖的孤岛,收留着暂时迷路的人。
吃完粉,为了不让店家被自己这个假“乞讨者”占便宜,让爱心“吃亏”,我们表明了记者身份,并准备付钱,但服务员的态度让我们差点破防——“说了‘暗号’就不收钱,不管其他原因,我们老板从开第一家店就这么规定的。”最终,在我们强烈要求下,还是付了款。
(三)
根据前期的案头工作,我们前往重庆朝天门、沙坪坝等地寻找对“暗号”的餐馆,但都未营业。最后,我们来到渝北区的创意小厨,这是一家位于商业园区里的家常菜馆。
“如果你在重庆没有收入,或者遇到困难,你只需要对店里员工说来一份‘1号餐’,吃完直接走,不用客气。”这块醒目的招牌,放在了餐馆最显眼的位置。当时是中午12点,正是饭点最热闹的时候。
我们来到店门口,老板娘以为我们只是普通客人,热情地上前招呼。就在同事提出来一份“1号餐”后,老板娘停顿了1秒,就立马招呼我们坐下,一张大桌子,一副碗筷,还热情地递上了茶水。和上一家羊肉粉店一样,老板娘并没有问原因。
由于有了上一家店的经历,这次同事明显放松了很多。没有等多久,老板娘就把“1号餐”端来了。同事当时十分惊讶,瓷盘里堆着厚实的回锅肉,肉片间夹着青蒜苗和豆瓣酱,旁边是油亮的炒空心菜,米饭在海碗里冒尖。
“慢慢吃,不够还有,管饱。”
……
随后,我们表明了身份。老板娘知道后,说之前就感到奇怪,觉得我们和之前的求助人都不一样,之前的求助人看着都是十分自卑,吃东西也是狼吞虎咽。但是老板娘并没有去深究原因,只要说“1号餐”,他们都会接待。同样,为了不让爱心“吃亏”,我们一行人吃光了“1号餐”,并且支付了饭钱。
采访中,创意小厨老板聊起了自己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吃过一顿免费餐,日子好一些了,就想帮助其他人。
就像我在稿件中说的那样:两家店的老板对于求助者的理解,都是源于自己“淋过雨”,想为他人“撑把伞”。
(四)
回到单位整理素材时,我又被这些画面感动:锦福昌的服务员说“不能让别人觉得受侮辱”,创意小厨的老板说“善意的种子要埋在心里”。这些朴素的话语,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原来所谓的“暗号”,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暗语,而是城市里的一群人,用最柔软的方式,为陌生人撑起的一把伞。
这次体验式采访,让我感到新闻报道与人性温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已成为故事里的标点符号。
真正的正能量,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慈善秀,而是巷陌深处那声自然而然的“要辣椒不?”——原来最打动人心的新闻,永远带着烟火气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