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女新闻工作者,她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创新的传播力、深厚的人文情怀,在新闻舆论工作中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成为新时代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优秀的女新闻工作者以“半边天”的智慧与担当,既推动着新闻工作的革新,又以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女性投身这一充满挑战和肩负使命的事业。
坚守初心 弘扬职业精神
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在于记录时代、传播真相、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在重大事件与关键议题中,众多女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的职业素养,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科技医卫采访室主任吴晶长年奔波在采访一线,在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采写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报道和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解读。作为新华社第一位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出征的女记者,无论是新婚燕尔出征巴基斯坦地震灾区,还是阖家团圆之时坚守采编岗位,她不忘职业选择的初心,坚守做一名好记者的操守,对每一位采访对象都满腔热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董倩的职业生涯中,参与重大灾难的报道工作是她的重要经历,从1998年抗洪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福岛核泄漏、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天津滨海爆炸、2018年四川木里火灾、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和江西抗洪现场……在董倩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只有“向前冲”。
用脚步丈量“三农”热土的农民日报社辽宁记者站记者于险峰,24年如一日用文字镌刻时代印记,从集体林地改革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于险峰的职业生涯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她还热心关注铁岭妇女儿童事业,宣传当地推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提质增效,支持女科技工作者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省献智赋能、注入巾帼能量等地区特色工作。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柳芳已深耕新闻一线近20年,在急难险重的报道前线,经常可以看到她纤瘦而坚定的身影。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深度报道,用丰满的笔触展现了大国工程背后的温情故事;在湖北洪灾期间,她徒步穿越洪湖最危险的洪狮大堤,用镜头一次次记录下抗洪一线的感人瞬间……多年来,柳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新闻人的职业担当,成为“脚下沾泥土、心中有光芒”的代表。
像她们这样,在重大事件中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优秀女记者不计其数,她们用镜头与笔触书写着新时代的巾帼担当。
持续创新 推动融合发展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浪潮,众多女新闻工作者以敏锐的嗅觉与创造力,成为行业变革中的排头兵、领路人,推动传统媒体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转型,不断打造出现象级融媒产品。
中国青年报社驻上海记者站副站长王烨捷是全媒体转型的优秀代表,她以创办“有料青年”视频栏目为支点,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传统文字记者到全媒体创作者的跨越式转型。她主导的“有料青年”聚焦青年成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形式解码青年议题,用“记者即主播、报道即产品”的创新理念,将硬新闻转化为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故事会”,展现了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实践成果。
中国妇女报社融合运营中心主任杨一帆是由传统记者成功转型的代表。她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媒体的制作与传播方式,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创新采用SVG互动技术、图片海报、Al生成等多元形式讲述女性故事,将严肃新闻转化为兼具时代性与互动性的融媒产品。她策划的《英雄路,以她们为名》《少来“碰瓷”!今天不是什么女神节女王节!》等爆款作品,通过创新叙事手法与情感共鸣设计,以可视化表达引发了社会对女性力量、性别平等的深度探讨。
从传统媒体的转型到新兴技术的应用,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不断突破边界。面对短视频时代的用户需求,北京日报社评论部主任毛颖颖突破党报评论的固有样态,与多部门协作推出“新闻我来说”“世说新语”等视频评论品牌。她负责运营的“京报锐评”融媒体工作室,聚合采编、技术等多部门资源,探索出“新闻+创意+互动”的新模式,多元的打开方式,让主流声音更富吸引力。
服务大众 传递时代温度
女新闻工作者善于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冷暖,以细腻的视角与人文关怀,将镜头对准百姓的酸甜苦辣,把视角投向大众的日常生活,让政策关怀与民生诉求精准对接。
蒋梅是山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节目中心主任,在她的推动下,山西交通广播从传统广播升级为专业化应急信息枢纽,通过开通24小时应急热线、构建智慧广播系统,与山西省应急厅、气象、交通等多部门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实现了从“声音传递”到“智慧服务”的跨越。蒋梅还带领团队打造了多档帮办节目,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2024年累计解决民生帮办近千件,接听热线9600余次,开展融媒体直播50余场,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这种创新实践的背后,是蒋梅对“为民服务”理念的深刻践行。
海南省海口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总监、播音员薛烨,平均每年在节目中受理人民群众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各类型诉求近600件,主持市园林、城管、交警、菜篮子等近50家基层职能部门上线节目,以真诚亲切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她善于发挥专长投身基层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她牵头组建了“文艺轻骑兵”快闪小分队,精挑细选了一批优秀年轻宣讲员,走进科技园区、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等场所,以当下流行的快闪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宣讲党的理论,掀起了一场青春宣讲风暴,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公益与民生的交汇处,女新闻工作者既是记录者,更是行动者。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部主任播音员姚海英,长期担任天津品牌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报道60分》主播。她热衷于公益活动,连续10余年参与“心目影院”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从通过“主播公益行”专栏报道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条例规定,到参与公益读书、无偿献血、脱贫攻坚等公益活动,她身体力行当好社会的宣传员、监督员、服务员,以无私奉献文明友善的精神,赢得津城百姓的口碑。
依托女性视角栏目《My Radio光影世界》,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事业部的王丹连续多年组织妇女儿童在母亲节观影、为2000多名单身女职工举办相亲活动、与周围同事一起在40多所贫困乡村学校建起“快乐广播站”“爱心书屋”……她以声音为纽带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有效回应民生诉求。
从记录时代脉搏到重塑传播格局,从技术赋能到传递温暖,众多女新闻工作者以多元角色诠释了增强“四力”的深刻内涵,用专业与情怀书写了新时代的媒体答卷。她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人文精神的守护者。我们致敬她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女性在新闻事业的广阔天地中继续书写辉煌。(作者系中国妇女报媒体智库中心主任富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