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共情传播讲好基层代表故事

2025-05-13 14:32:0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尔康市养护院院长格西王姆接受了中国日报记者徐潘依如的采访。“90后”的格西王姆分享了服务基层养老的故事,质朴真诚的回答如一缕春风触动了记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其不禁落泪。记者随即以此为题,将个人独特的感受和经历融入两会报道中,创作了短视频作品《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一经刊播便取得刷屏之势,被全网广泛转发,海内外总传播量超过1.5亿,触动无数网友的心弦,引发强烈社会共鸣。

  视频在文案创作和形式呈现上独具匠心,深入挖掘代表委员背后的故事,以两会现场大白话的方式,有温度地呈现格西王姆的日常工作和代表履职画面,鲜活展现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政策实践,点睛之处用中国式民主的微观叙事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两会的真实底色。作品凭借其深刻的内涵、真实的表达和广泛的传播,成为“正能量+大流量”融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得到业界和广大网友的高度认可。

  创新话语叙事 促进情感共鸣

  设置情感密码。记者从策划源头就巧妙构思、用情创作,以在代表通道的提问为切口,充分挖掘代表背后的故事,借助人工智能搜索整理人物故事和资料画面,用产品思维创作脚本文案,用数据算法赋能视频剪辑,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创作过程中,充分契合社交媒体传播特性,以人民大会堂的庄重场景与记者落泪的瞬间形成反差、拓展叙事张力,瞬间抓人眼球,引发读者共情和跨文化共鸣,使两会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聚焦基层个体。视频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基层人物、具体事件,融合个人情感,深入挖掘这位“90后”藏族姑娘16年扎根高原为养老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视频中格西王姆带着老人拍短视频、涂指甲油、演舞台剧、补办婚礼等日常工作画面细节,真实、可感,打破了读者对老年生活的固化想象,拉近了读者与两会的距离。

  具象两会议案。视频从“老年护理”议题切入,直面当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痛点难点。在马尔康市这样的高原地区,养老服务更是面临双重挑战——青壮年外流导致“未富先老”,高寒气候加剧老年人慢性病问题。视频通过格西王姆的报道,让读者看到在她背后沉默的大多数:孤寡老人、基层护工、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让更多人了解养老行业。她带着“汗水”的两会议案通过这一报道变得具象化了,也证明养老护理不是“边缘职业”,而是更多年轻人可以投身和加入的事业。

  立足国际视角 柔性传播价值

  强化正面叙事。从地方故事到国家政策,中国治理模式经常被西方批评者斥为僵化和自上而下。中国日报记者徐潘依如独辟蹊径、巧妙串联,通过格西王姆的故事展现中国式民主,客观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真实温度和中国人权保障的扎实成果,使报道具有深度和力量。

  回应社会关切。全国两会不是不切实际的“神仙会”,而是无数像格西王姆这样的代表、委员,带着百姓的期待,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汇聚的重要平台。每一份议案、每一次发言,背后都是人民的心声与诉求。视频用个人故事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社会进步,与西方抹黑言论形成鲜明对比,让全球受众相信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柔性传播价值。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视频用两会代表参与社会治理不一定要“西装革履”,也可以是“边给老人梳头边聊政策”的生动故事,有力驳斥西方对于中国人权、少数民族政策的抹黑。 正如记者在视频中说到的两会从来不是西方媒体口中的“橡皮图章”,而是一个个格西王姆们带着泥土味的笔记本和父老乡亲的期待去做好一件事的沉淀和坚守,是一个个藏在政策文件背后的、真实的中国故事。

  激活网络动员 推动广泛参与

  多元群体参与。一个好的网络传播作品,会带来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号召。视频《我在人民大会堂哭了》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日报和记者本人陆续收到多方回应,有提出愿意为该养护院捐款的、有提供免费护工培训的、有响应网民倡议去做义工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触达多元群体,形成捐款、培训、义工等线下行动的号召和动员。这种动员模式呈现“蝴蝶效应”,参与主体从官方机构到普通网民,凸显多元化特征。

  多样主题驱动。格西王姆的个人故事与两会议案,使众人了解到老年护理行业吸引年轻人之难,农村及高海拔地区养老护工短缺问题尤显严峻。其议案虽聚焦单一部门,却牵涉劳动力短缺、社会服务、农村发展等广泛议题。当下,各地各行业皆有此类基层事例,新闻机构应深挖有穿透力的故事,借助互联网突破时空局限,拓展传播范围,助力解决本地行业困境,切实发挥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多元效应。

  该报道探索“微观叙事”和“情感传播”,通过真实故事、多元议题和创新形式,构建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叙事体系。解读政策要点、直击社会痛点、点燃情感爆点,通过场景重构与用户共情,把“讲好中国故事”转化为“讲活中国情感”。作品引发新媒体从业者的深度思考:真正的传播升维,不在于AI炫技或流量狂欢,而在于重新定义政治沟通的“时空关系”,让时政话语和宏大主题变为“日常陪伴”与“人间烟火”。(作者系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闻协调处副处长、主任编辑张若琼)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