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跨界联动展示气象新华章

2025-05-19 18:55: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精心组织,全网关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气象相关报道8000多条,两会全媒体产品阅读量超过1900万,14个视频登上快手热搜榜;近50位代表委员关注点赞气象部门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工作,展现气象宣传领域的多维度创新与实践。

  跨领域多联动 共绘气象服务新图景

  中国气象报社在两会报道上跳出行业看全局,从多维视角捕捉热点形成以“上会记者+统筹中轴+骨干编辑”的骨架结构带动全员上阵,前后方协调,跨行业跨领域采访50多位代表委员,推出立体而富有节奏的报、网、新媒体作品500多件,实现数量与质量双突破。

  众位代表委员围绕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天气预报准确率很高,通过手机随时查看气象信息”“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定损与理赔离不开气象数据支持”“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低空气象服务”……多位代表委员纷纷点赞气象服务。

  高质量大流量 唱响气象时代新强音

  中国气象报社提前组织多轮研讨,对重点选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推出丰富的专栏、专题、系列视频策划等,受到代表委员一致肯定。

  强信心增底气,奋力唱响经济主旋律。中国气象报社集中采编力量,迅速推出“民营经济春潮涌,气象赋能产业兴”“迎‘空’起笔 气象描绘‘新蓝海’”等高质量策划,聚焦代表委员提出的新思路、新做法,展现气象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从气象窗口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体察冷暖,彰显民生温度。结合春季农业生产勃勃景象,中国气象报社推出“以‘和美’为笔,绘乡村新景”“知天而作,守护大国粮仓”等专题策划,在春耕春种时节绘就“智质相融”的现代化美好画卷。

  发出气象声音,凸显行业特色。中国气象报社及时反映气象部门的呼应,推出“面对气候变暖挑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同题共答’——如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守护青藏高原 筑牢生态屏障”等策划,展现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行动。

  融媒体齐共享 开创气象声音新传播

  中国气象报社与《民生周刊》《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多家媒体互通共享,参会记者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金融气象等前沿领域,以及青藏高原、科学治沙等热点话题,主动与《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同行记者结成“采访搭子”,现场采访代表委员“破圈”传播,实现资源共享,有力提升采访效能、延展策划深度。

  人民网“我给两会捎句话”栏目发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给人民网网友回信》。《人民日报》、CGTN、国家应急广播、《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媒体对气象部门代表委员进行了专访。多家媒体对气象监测预报、气候变化等议题集中关注,传递气象声音。

 强技术新文风 攀登气象人文新高度

  加强技术赋能,推动小屏转化,用新技术构建传播新生态。开设“象象跑两会”“气象两会之声”新媒体专题及“气象记者跑两会”微博话题,总计发布各类新媒体稿件54期,全媒体产品阅读量超过1900万。其中,短视频产品24期,形成《象象的两会Vlog》《象象跑两会视频访谈》《两会时评 | 象象谈两会》等3个子系列,视频总播放量超过350万,其中14个视频登上快手热搜榜,《90秒回顾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点赞气象》全网破20万,《锐评:气象如何为“低空”腾飞插上翅膀?|象象谈两会》全网播放量破20万。

  推出主视觉设计,加强品牌栏目建设。融合采编、技术、视频、设计等多部门骨干,报、网、微、端联合发力,推出“象象跑两会”主视觉设计,以Vlog、海报、手绘、整版策划等方式创新表达。加大力度改文风,着力挖掘兼具亮点与故事性的人物或典型事件,力求以小见大,透过小切口折射宏大议题,让公众真切感知气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奋进力量。(作者系中国气象报社首席记者赵晓妮)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