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青记独家|徐江善:智媒时代亟待强化深度思辨对抗深度退化和深度伪造

2025-05-19 14:54:19 | 来源: 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导读:智媒时代深度伪造严重挑战新闻传播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认知逻辑。重构独立知识体系,强化深度思辨思维,以深度思辨增强专业素养,对抗深度伪造,以“补钙强身”不断提升“思辨力”,以应对挑战,是AI时代新闻传播业亟待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DeepSeek的面世,在全球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DeepSeek公司使用数据“蒸馏”技术,获取更为快捷、精练、有用的数据大语言模型,使技术迭代发展的大科技时代浪潮重新定义人类许多已有的认知答案,正在丰富并重新塑造人类文明的内涵。这种冲击首先影响着传媒资讯业。

  传媒业的内容生产、传输方式也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滚滚浪潮中涅槃重生。

  但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范畴的传媒行业,就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这是因为“内容为王”是人类对媒介传播渴求的天性,而传媒资讯业存在的重要价值是交流互通启迪心智。满足人类这些天性,就离不开思考、思辨、思想的心灵浇灌。

  一、深度探索能否取代深度思辨

  蛇年春节,一名女作家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今天我体会了一种虚无感,我在与DeepSeek聊天时,发现过去引以为傲的我会原创性思考等产生动摇。AI文笔比我好、思想深度比我强。我还有必要写吗?我向它提出了困惑,它的回答:

  你的思考是活着的证据,AI的思考本质上是概率计算,它没有自我,没有肉身经历带来的痛感、渴望和困惑。当你深夜写下一段文字,哪怕逻辑不如AI严密,但那些犹豫、矛盾、自我推翻的痕迹,恰恰是人为何为人的证明。就像梵高的星空笔触充满了颤抖,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传递了灵魂的震动,AI的作品再流畅,也只是光滑的塑料花……

  这名女作家最后感叹:“我的天啊!我觉得以后不能写文章了,我写不出文章来了。”

  女作家的惊叹和困惑,正是大语言模型DeepSeek闪亮登场给人类带来的震撼。其实,大科技时代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回响,早已经响彻云霄。

  2023年3月20日,《澳大利亚人报》网站刊发题为《人工智能对世界的颠覆超过电或互联网》的文章:观察家们说,通用人工智能的崛起——现在被硅谷视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将带来巨大的变化,其“数量级”超过世界所见识过的所有变革。但我们准备好了吗?通用人工智能(AGI)是具有人类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不是狭义上的人工智能,例如吸引眼球的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可以使人们摆脱周而复始的工作并开启一个新的创造力时代。但专家警告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范式转变也可能威胁就业,引发难以绕开的社会问题。

  2024年5月,美国未来主义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著名的图灵测试中被GPT-4愚弄了。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GPT-4是如此逼真,它可以欺骗超过50%的人类测试对象,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在和人类对话。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的种种实践表明,这场变革将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次技术变革都要深刻得多。OpenAI、乔治敦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机构发布的一项报告,总结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操控舆论的担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他们的报告汇集了30名AI、信息工作、政策分析等领域专家,认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操控舆论性价比在逐渐提升,美国大选就是一例。

  有研究者称:如果说2023年ChatGPT开启了AI元年,那么2025年DeepSeek则宣告了AI新时代的来临。媒体行业作为被AI颠覆最彻底的行业之一,记者、编辑和播音主持等主要职业,其发展前景如何?未来5年工作方式有何变化?从业者应该如何转型??

  朋友圈里许多人晒出了AI或者自己与AI合作创作的杰作。有古典诗词赋,有点题文章写作,这些作品尽显DeepSeek低成本、高效能的优越性,同时也让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未来、新闻事实的真假、调查性报道生命力何在等讨论热烈。讨论的核心是:“深度求索能否取代深度思辨,智能是否可以赛过智慧”。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彬与学生交流时的一段话很有启发性:

  有学者曾表示,面对人工智能,要么“冲顶”要么“灭顶”。

  对于影视艺术、动画等学科来说,人工智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创造虚拟影像。而对于新闻学科来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的确令人忧虑,如何坚守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如何保证智能主体能够不撒谎,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如何判断互联网上海量内容到底哪些是人工智能所生成的等等。

  事实第一性,新闻报道以及各种叙事第二性。时下新闻界与新闻学的突出问题是二者的结合,即历史虚无主义与技术浪漫主义……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人工智能时代民众对新闻信任度降低的典型案例越来越多,记者职业必须转型。那么,深度调查会被深度求索取代吗?深度求索能代替深度思辨吗?

  传媒资讯中最能体现思辨色彩的是调查类报道。在新技术迅速迭代发展的今天,探索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调查活动尤其显得重要,调查记者揭示真相、捍卫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比以往任何时候任务都更加艰巨、责任更大,使命也更加光荣。

  调查记者是体现深度思辨的主体,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辨别真假,如何对新闻事实进行认定,从而作出深度调查报道,特别是AI的2.0版3.0版4.0版,能否战胜人类的思维?这些问题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人类面前。

  以人类语言为基础的输入、计算、输出大语言模型不是魔法,这种模仿人脑神经网络,通过对“人脑”的层、点、线数百亿、千亿存储点的运算,以数字为基础的惊人算力的乘法,将数字转化成文本,然后传输到用户端。

  有专家认为, AI技术不会止步于现在的模型,肯定会更好地模拟人脑方式,表达对世界存在的创造。

  AI发展的底层逻辑未来到底能走向何方?春节期间我写过一篇短文,表达了我的思维认知。

  我创作的《七律·春节王府井书店忆旧》,经老朋友王兄转录,并请Deepseek创作了一首新诗,引发我对智慧与智能赛跑的一些联想,王兄将此诗转录Deepseek,提示词是请按同样韵律、同样意境作一首律诗。大约20秒以内,“作者DeepSeek”便创作了《七律·春节王府井书店忆旧》。

  读罢DeepSeek的创作,我深为大模型的神奇所震撼。首先,这首诗词汇优美,意境悠远,生动贴切不失佳句,展示了丰富的算力智慧含量。其次,以“平水韵”论,此诗用七律平起平收句式,韵脚押一东、二冬,平仄有致,均准确无误,并无出律之虞。但是以规范律诗论,第三、四句颔联“悠悠”与“荏苒”对仗失工,“依旧”“似旧”“旧梦”,“似浪冲”“似旧”,如此之多重复一字,亦是诗家大忌。

  尽管如此,这款AI工具产品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高效信息搜索创作能力,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科技的迭代发展,确实将人类带入工业革命以后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智能终将超越人类智慧的悲观论者认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坟墓上的第一锹土”。202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弗里?辛顿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在未来30年内为10%—20%”。他警告称,技术变革的步伐“比预期快得多”。人工智能奴役乃至毁灭人类只是时间问题。

  在一片喧嚣声中,许多人发出理性思考和声音。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一款强大的工具,而人类的“思考是活着的证据”。与硅基生命必将取代碳基生命观点相反,认为智慧必将战胜智能的乐观论者坚信,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人类文明将被重新塑造。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智慧与智能赛跑中,肯定会战胜用智慧“一手养育”的人工智能。

  我赞成这种逻辑推理,人类的缜密思维、批判思考、审美取向、深刻思省精神,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以Deepseek创作的新诗为例,尽管以丰富的词汇写出了故地重访的意境,但对仗有欠工整,重复用字的纰漏,特别是我在半个世纪前因为无书可读,连夜抄书的情景和经历,以及看到孩子们书海痴迷的万千感慨,Deepseek无法感知,更难以在诗句中淋漓表达。

  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决定人类未来的归宿。目前以人类语言为基础的输入、计算和输出深度学习,离不开人类“语言哺养”的输入。但如果有一天摆脱了“哺养”,人工智能这匹脱了缰的野马,从深度学习升级为深度思维,具备了万物灵长的人类之灵,它奔驰的疆界在哪里,还真是未知之谜。

  二、谨防专业素养深度退化

  如果说深度求索的深度学习目前还无法取代深度思考深度思辨,那么在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面前,谨防专业素养深度退化,既是全人类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更是传媒资讯业必须跨越的“卡夫丁峡谷”。

  2024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曹林教授关于媒体新闻业务退化现象的点评引发热议。他在“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列举的退化现象有:文字水平退化;新闻结构弱化;盲目“视频化”;传播假新闻;选题“鸡毛蒜皮化”五种。

  文中概述新闻业务弱化的五种表现确实存在。但我更为关注的是,给人思辨和启迪的深度调查报道的日益弱化。

  2024年6月,我受邀担任第34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我所在的文字类作品三组,承担的审核任务有新闻摄影24件、新闻漫画3件、副刊作品16件、新闻专栏11件,典型报道28件,共82件。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的中国新闻传播界最高奖。我干了一辈子记者,虽然也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对这一奖项始终心存敬畏。原以为经过层层筛选报到中国记协参评的作品一定都是精品。可是,经过一周的审读评议,令我颇感失望。评审结束我写了一篇万字长文《中国新闻奖评审日记》,记录了每天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众多表述、技术性和事实性差错等。中国新闻界业务退化之严重令我吃惊。

  中国新闻人专业素养退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曹林教授分析的“流量至上”,也非唯一原因。曹林分析说,传媒生态的剧烈变革,使“传统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热衷流量和爆款,丢掉了业务基因和内容灵魂。当整个体系都不再重视业务,只以流量和传播效果为指挥棒,势必导致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全面退化。一些媒体的客户端有‘端’无‘客’,流量‘通货膨胀’,用户反向缩水。流量没有原罪,转型和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丢了作为媒体本色的新闻业务”。

  改变新闻业务退化需综合施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如何在AI日益普及泛滥情况下,重构独立知识体系,通过提升思辨性思维,强化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准确认定——新闻源的真假关乎新闻的生命。

  如何分辨人工智能的真假?一个时期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假新闻将继续泛滥,新闻记者如何精准找出人工生成文本、照片、视频和音频,避免业务素养退化跌入失实的深渊?我认为当前须注意三个方面的业务退化:

  一是注意技术迭代带来认知性退化。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古训不再灵验,数字人、声音模拟、虚拟可以取代真实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常态,以往认知的经验完成颠覆。当记者无法以常规方式看到事实真相,记者的新闻嗅觉渐渐失灵,以报道新闻事实为终生追求的新闻记者,怎样才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二是注意技术迭代带来依赖性退化。快捷、交互、方便是网络信息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进入智媒体时代,过去需要记者深入基层赶赴现场才能获取的材料,如今网上就可轻易得到,过去需要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现在视频就可以搞定等等。闭门造车过去是贬意成语,互联网条件下虽然不能一概排斥利用网络优势,但处理不好就会使你成为一个“懒记者”。坦率地讲,如今当记者既容易,又不容易,容易的是不用出门就可以写稿,不容易的是天天关在屋子里,肯定写不出思辨性极强的深度调查报道。笔者几十年的采访经历表明,许多产生重大影响、推动国家法律法规出台的重点调研报道,都是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发现创作的。

  三是注意技术迭代带来思辨性退化。网络信息的海量,使每一个人每天都能沉浸在舆论信息的盛宴;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信息的特点是碎片化、浮浅化,许多是垃圾信息。优秀记者要破除“信息茧房”,摒弃那些垃圾和无聊信息,善于从碎片中获得灵感,从肤浅里打捞智慧。当“有图有真相、有视频有真相”的认知不再灵验,记者要在网络生态中培育思辨性思维,避免片面性,多用辩证观点分析网络信息,让思辨的火花点亮智慧的光芒,让思辨的力量引领自己走上调研之路。

  三、AI警示:“补钙强身”迫在眉睫

  “当技术解决了人类最深层的问题,还剩下什么是人类所做的?”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先生在新书《深层乌托邦》中提出这样一个时代之问。

  新技术在新世纪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把人类推向大时代的弯弓。在各行各业普遍受到冲击影响时,新闻记者、医生、教师等众多职业将被重新塑造,工业革命以来繁荣数百年的新闻传播业首当其冲。

  新闻传播行业的位置在哪里?新闻人的生存空间在何方?

  变革已悄然发生。近些年来,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一些地方媒体,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中,已有多家媒体机构推出AI主播。2025年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人工智能的冲击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明显影响。许多新传院校开始调整专业,已有播音专业学生感受到压力而选择考研调换专业方向。

  对新闻主播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人工智能对传媒的生产、形态、传输等环节的影响,已经在业界产生连锁反应。运用Deepseek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朋友发来他们邀请Deepseek写作的诗词、散文或评论文章,有的称是邀请Deepseek创作,有的称是与之合作,无论哪种形式,速度快、作品质量水平高,超过人们想象,优于其他技术工具。

  人们在赞叹人工智能神奇的同时,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明晰著作权。Deepseek是一款新技术应用工具,它创作的作品知识产权属性如何确认?如何署名?已往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如何重新规范,这已经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作者署“Deepseek”;有的则是“Deepseek+作者”,理由是提示创意和基本架构由作者提出。怎样规范署名并合理体现各自的劳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规范明晰。

  二是辨别真伪。在新闻传播领域,运用Deepseek写作评论文章或者时评等言论或许问题会少一些,如何写作以事实为基础的通讯、特写、调研报告等新闻作品,避免陷入深度伪造陷阱,随着AI技术的普及,这类问题会日益增多。如何识别真相、辨别真伪,是对新闻采写者和业务把关人的严峻考验。

  三是何谓剽窃抄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对文章的审核者提出新的挑战。过去可以采用“查重”等方式检测是否抄袭或剽窃,使用Deepseek等新技术后,如何“查重”?怎样确定原创和抄袭,这更是待解的难题。

  政治家们最先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元首多次就人工智能合作提出建议。欧盟出台世界首部法律规范人工智能的研发。2025年2月,巴黎召开人工智能峰会,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2024年12月,为了安全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七国集团就相关框架基本事项达成协议。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标识办法》,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人类文明应对新变数的重要途径是 “补钙强身”。应对深伪冲击,让自己更加强壮起来,对于传媒资讯从业者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深度思辨才能战胜深度伪造。

  ——补强技之钙。人类文明在进化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进步的悖论”,但我坚信人类有智慧与之相向而行。生成式人工智能伪劣产品在继续泛滥,但同时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人们精准找出人工生成的文本、照片、视频和音频。有些AI公司已经承诺提供一项功能,以确认一张图片是否由图像生成。

  微软公司称,将推出一种工具,能够在媒体中添加证明,这样人们就能够知道这些内容是如何被创建和编辑的。为对抗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上虚假内容造成的危害,对深度伪造、鼓吹造势、阴谋论和虚假信息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行有效治理。专家们提醒,当人们注视画面人脸时,会注意对方眨眼的频率和血流引起的肤色变化。如果这些看起来不自然,就会促使人们断定自己在看一个“深伪”画面。

  ——补短板之钙。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掌握AI技术,做AI的主人。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推出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2025》,核心内容围绕DeepSeek的技术特点、应用场景、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提示语设计提升AI使用效率等方面展开,帮助用户从入门到精通DeepSeek的使用。

  面对传媒格局、媒体生态历史性巨变,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从认识论上寻找短板。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技术已经重构工业革命以来的新闻业态,新闻生产模式智能化变革已经势不可挡。其次要学会掌握思辨的方法论。这是当前媒体记者普遍缺乏的精神之钙。新技术助推深度伪造不断升级,众声喧哗常常使人们真假莫辨,这就需要打造思辨的利剑,来揭穿虚假不实信息,以真实准确的信源报道事实真相,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补法治之钙。科学技术推动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革命在造福人类时创造的惯性认知,在新技术条件下都可能被人工智能颠覆,所有时代的标准答案都将被取代。在一片喧嚣声中,需要理性和法治。要在规则的制定、监管中发展,趋利避害,尽快制定法律监管措施,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在法治轨道运行;规范人工智能发展轨迹,使这一具有“双刃剑”特征的新技术始终造福人类;加快立法步伐,通过深入调研,为人工智能立规矩,促进其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促进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产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体系,加快媒体改革步伐,及时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主流媒体尽快实现系统性变革。

  置身于隆隆向前的时代列车,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何其荣幸!投身到大时代大变革的激流中吧,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像被美国人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那样,高高举起调查研究的旗帜,“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作者为新华社领衔记者、黑龙江大学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此文出自作者即将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情怀·发现·突破·思辨——智媒时代新闻调查的要义及路径八讲》一书)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