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首次!新华社纪录片登上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档

2025-05-20 19:32:58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新华社纪录片《莫斯科的朋友们》近日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连续两晚黄金时段播出,这是新华社纪录片首次强势登陆国际主流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新华社高级记者缪晓娟应邀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来稿,讲述创制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首次!新华社纪录片登上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档

  本文作者:缪晓娟

  新华社纪录片《莫斯科的朋友们》(Meet Me in Moscow)近日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连续两晚黄金时段播出,以“直播”“首映”形式重磅推出,官网首页大图展示,还专门推出了俄文版。

  当看到 RT 纪录片频道直播网页出现“新华通讯社出品”字样时,我还是有些激动——这是我们的纪录片首次登陆国际主流电视台。

(一)

  RT 是俄罗斯主流国际新闻媒体,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观众超过7亿。自2005年开播以来迅速崛起,不断深入欧美舆论腹地,成为最具国际话语力的非西方媒体之一。

  RT 纪录片频道总监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说:“《莫斯科的朋友们》从中国视角讲述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非凡意义。苏联和中国都曾付出巨大牺牲。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绝不允许历史真相被歪曲。”

  RT 联络部主任安娜·别尔金娜也给我发来消息:“纪录片真实展现了今天的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对二战的集体记忆,我看后深受触动。我的爷爷和外公都是二战老战士,奶奶和外婆都经历过列宁格勒保卫战。”

  我的同事将纪录片转化为俄文稿件后,迅速落地俄罗斯其他媒体,并获得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蒙古等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转载。

(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俄罗斯胜利日是5月9日,盛大庆典都在红场举行。

  4月30日晚,我们抵达莫斯科。我不是第一次到俄罗斯出差了,所以考虑拍摄我在当地的朋友们,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

  5月1日上午9点,莫斯科飘着小雨。我在红场外与《俄罗斯报》专栏作家扎杰拉见面。因为彩排,红场已经封闭。好久没见到她了,我们一见面就热情相拥,撑伞沿街散步,摄像老师一路跟拍。

  她在途中停下脚步,指着一块地砖说,那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许愿点”。我们就笑着从地上捡起一枚硬币。她说她许的愿望是“希望人们都开心”。

  当我问她为什么要纪念,她有些哽咽:“因为俄罗斯家家户户都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亲人,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一瞬间被她的情绪感染,咬了咬嘴唇,轻轻拍了拍她。

(三)

  中午,雨越下越大,拍摄中大衣湿透了。

  在胜利博物馆门口,见到了 RT 首席新闻制片人列昂捷耶夫,他是我朋友的朋友。

  列昂捷耶夫告诉我,任何人都可以来这座博物馆,为逝去的亲人撰写生平、上传照片,他们的故事将在这里被铭记。

  博物馆数据库收录了100多万张照片,也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父亲的照片。

  他说:“如果当年苏联没有赢得这场战争,今天的俄罗斯将不复存在。想必只有中国能够理解我们的感受,因为中国抗日战争同样关乎民族存亡。”

  通过博物馆里的复原场景,我看到:战争爆发前,一个普通家庭的起居室里挂着吉他和画作;从前线撤离平民时,列车车厢里设有暖炉;被德军摧毁的艺术品,只剩下孤零零的照片;还有柏林国会大厦墙上,士兵留下的涂鸦——

  “我来自莫斯科,回莫斯科最近的路,就是穿过柏林。”

  “铭记这段战争历史,是向牺牲的先辈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坐在这里对话。”列昂捷耶夫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四)

  傍晚,雨还在下。

  我与两年前采访过的学者博布罗夫,约在了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12年前,习近平主席就是在这里发表重要演讲,开创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那一年,博布罗夫还在读大学二年级,对中国的认知也主要受到西方舆论影响。

  “后来我就开始研读关于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著作,我的世界观发生了极大转变。”博布罗夫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了当地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习近平主席当年的演讲改变了大家对世界的认知。”

  教学楼外墙上挂着巨幅俄文标语——“为了庆祝伟大胜利,1945-2025。”

  博布罗夫谈到,一些美西方媒体试图将胜利日活动描绘成“俄罗斯主导的活动”,其实是在犯严重的历史错误,因为这不仅仅是俄罗斯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胜利。

  “胜利日阅兵不是为了炫耀军力,而是警示世人,80 年前的浩劫绝不能重演。我相信所有参加胜利日庆典的国家,都拥有对和平与繁荣的共同追求。”

(五)

  5月2日上午,出门前,竟然下了一场雪。

  驱车赶往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的家中,只见他早早在楼下等候。“今天下雪了,但是你看,花也开了,俄罗斯就是这样的。”

  他在桌上摆放了几枚荣誉勋章,并聊起他岳父是一位波斯语专家,1941年主动请缨上前线作战受了重伤。

  塔夫罗夫斯基是俄罗斯知名汉学家,著书颇丰,洞察国际局势。“美国妄图挑拨中俄关系,注定会失败。中俄一直肩并肩、背靠背,既在阅兵场上同行,更在国际事务中守望相助。”

  他还认为,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霸权正走向衰落,“山巅之城”的灯塔效应不再。“美国还是一个大国,但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俄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

(六)

  我也和朋友们聊了聊生活中的“小确幸”,以及心中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

  “我希望我的视力更好一点,也希望我妻子的身体更好一点。”

  “我们都想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天伦之乐,与朋友相聚,自由地去旅行,去看看这个世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谈。”

  “我希望我的孩子比我过得更好,我的孙辈比我的孩子过得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可能就是每位父亲最朴素的愿望。”

  “此前世界秩序都是由西方主导的。中俄携手,世界才迈入多极化时代。”

  “和平、贸易、文明交流,我认为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情。”

(七)

  一天半的时间,我们团队一起拜访了这4位朋友,并纪实跟拍。采访录音整理下来有近170页。打动我的片段,无论宏大还是细微,都留在了片子里。

  如今回想起来,我们是在探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现实意义和对人类未来的启示,但我们也在散步、喝茶、赏花、踏雪,常常忘了镜头的存在,沉浸在朋友重逢的宁静与温暖中。

  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阳光温柔地洒在红场上,明媚且珍贵。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