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张严平携《时代面孔》走进河南日报社

2025-05-20 14:51:26 |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字号: 打印

  如何真正走进被采访人物的内心?如何让典型报道“立得住、传得开”、直击人心……5月15日,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携最新作品《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走进河南日报社,与现场200余位青年编辑记者,分享30多年记者生涯中的感人故事和别样经历,金句频出、真诚动人的讲述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实践课。

  “希望我的讲座不浪费大家时间,对大家的报道能有点帮助。”一本书、一支话筒,张严平坐在河南日报社“报业大讲堂”上,知性大方、谦逊亲和,她以《怎么做好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为题娓娓道来。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张云泉:爱因信仰而璀璨》……人物报道是张严平投入最多气力、最深情感的新闻实践,多年来写就众多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典型人物报道,从她笔下走出了王顺友、郭秀明、陆幼青、杨业功、白芳礼、张云泉、华益蔚等一大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年轻记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到底该如何写好人物报道?”张严平开门见山地讲到,“在我看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理念和意识,摒弃固有思维,融入到被采访人的生活和生命中去,总结起来就是采访、采访再采访,理解、理解再理解。”

  张严平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报道为例,带着大家一起回忆起采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经历,那是令她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跟着采访对象一起踏上大山里的邮路、一起历经生死考验,直到王顺友逐渐对她打开心扉,张严平说自己是流着泪在采访,也真正走近了他的生命、理解了他的生命。

  现场所有人都屏息细听、沉浸其中,有的还悄然抹泪,被她的动情讲述深深地触动,被她的坚韧勇敢所折服。

  “理解就是对人物生命状态的理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生命经历,只有这样采访的素材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稿子。”张严平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然而她形容自己的采访其实就是“原生态”,下笨功夫,“采访不要着急和带有功利心,只有经过铺垫和沉淀,采访一切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多问关于人的问题,才能捕捉到精彩的故事和话语,才能在某一刻突然被点亮。”

  对于写作技巧,张严平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写作也非常重要,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只有对人物有准确的把握和传达,高度提炼,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她说,我更喜欢真实、准确、干净、朴实的文字,只要保有对人物的理解和爱,对人物的敬畏之心,就一定能够写出打动人心的人物报道。

  讲座结束后,张严平和现场编辑记者进行了热烈互动,大家争相提问。针对如何写出典型人物的不同,她解答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采访中要抱着好奇心和探索心,真正走近每一个人,一定能挖出独特之处。采访人物、探寻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情。”她脸上洋溢着幸福。

  如何平衡新闻客观性和情感感染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对人物的理解……张严平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耐心而详尽的解答。

  “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人物报道更是很有魅力,这些面孔是时代刻进我心里永远的记忆。”张严平说,记者需永远脚踏实地,俯身朝下。(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