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大报道与评论写作的重与轻

2025-05-21 17:43:0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文章千古事。越是大历史,越需要重量级的文章,为历史留一份底稿。

  2021年初,当我们决定推出“仲农平”时,正值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历史进入“两个百年”交汇点,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三农”在复兴伟业的浩荡洪流中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我们希望将“仲农平”文章打造成“三农”评论领域的一个标注高点、瞭望未来的“时代桅杆”,起到“思想瞭望哨、舆论定海针、价值守望者”的作用。这也是“仲农平”这个名字的由来:中国“三农”评论、重农评论、中国《农民日报》评论。

  欲听重农音,要看“仲农平”;“三农”有大事,必看“仲农平”。3年多时间里,创办之初打出的口号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思想共识和工作习惯,当年的愿景已愈发清晰。

  实际上,头版整版推出系列“仲农平”文章或长篇调研记,近几年在《农民日报》已有数次。对于一家央媒来说,拿出一个或几个头版整版来围绕一个主题做报道,可谓是不惜版面、浓墨重彩。那么,对于如此重磅的报道,什么样的主题压得住,什么样的文章撑得起,什么样的过程立得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什么样的主题压得住

  重磅报道的先决条件,一定是主题要压得住。必须是意义非常重大、具有特殊节点性,或者对推动发展至关重要的主题,才压得住整版版面。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入阐释这种里程碑意义,是《农民日报》“党报姓党”的使命所系。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农耕文明,深刻论述农耕文明对于过去何以中国、将来以何中国的珍贵价值和独特意义,又是我们作为“三农”主流媒体,“农报属农”的职责所在。我们及时推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农’感悟”系列文章。

  在建党百年的重大节点,农民日报推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一组3篇“仲农平”文章。我们立足“三农”属性,从党与农民鱼水交洽百年史的角度切入,写党,也写“三农”;写史实,也写规律;写历史,也写未来。

  “‘千万工程’二十年记”一组报道,《农民日报》敏锐把握这一主题的重大性并开展报道,参与推动了“千万工程”这个重大典型的宣传。

2023年,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江娜在浙江调研采访“千万工程”二十年。

  什么样的文章撑得起

  越是重大的主题,篇幅版面越是可以超常规;但相应的,越是超常规篇幅,也就越需要文章本身撑得起。

  具体到《旧邦新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农”感悟》这篇文章,我们努力做到:

  有深厚的情怀底色。文章溯源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时的文化思考与实践,带领读者深切感受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深厚文化情怀。比如:“习近平文化思想写在他本人一路走来的足迹里,充满了当代守护人的使命感,也充满个人独有的体验、记忆与眷恋。”

  有辽阔的历史视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3篇文章分别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农耕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力求衔接紧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农耕文化如何彰显当代价值?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又靠什么人来传承?这些都是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能因为报道是主题宣传就文过饰非,而是更应该直面矛盾问题,并探索提出破题思路。

  有深刻的哲学思辨。文章力求跳出单一文化视角,而是将传承发展好农耕文化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分析认识。比如,“那个至暗年代,从五千多年文明史来衡量,最多算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短暂深蹲,而最终,我们还是站起来了”,等等。

  从纵向看,在广阔的选题范围中,每一篇“仲农平”文章力求做到深、透、实。其挖潜的力度更深更有力,深入揭示了乡土中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什么样的过程立得稳

  再好的选题策划也要能落地、能执行到位,涉及的要素很多,包括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范围?什么方式?等等,对于重大报道与评论,要求就更高。

  以“‘千万工程’二十年记”系列报道为例,2023年是“千万工程”20年,我们从年初就开始策划,4月份,采访组深入浙江 11 个地市、30 余个村庄扎实采访,5月底,重磅推出3篇报道。这组报道全网累计阅读量破亿,网友评论1万多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农民日报》宣传阐释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是“三农”领域的一个重大典型。自实施以来,报社高度关注并持续跟踪报道。早在2003年10月8日,“千万工程”实施不久,我们就在头版头条推出《钱江涌新潮——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这是中央级媒体对“千万工程”最早的深度报道之一。2008年,推出《城乡统筹的浙江密码》,将“千万工程”作为浙江城乡统筹的载体和抓手,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概括。2013年,刊发《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长篇通讯聚焦浙江乡村在实施“千万工程”10年后的巨变。

  在文本呈现方式上,我们强调要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文风平实同时文字又要隽永;在版面上,以连续3天、头版近乎3个整版的篇幅推出,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很强的冲击力;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上,我们通过H5、视频等多种产品形态,多平台流量累计达到了上亿的传播量,实现了大流量与正能量的同频共振。

  在媒体融合的格局下,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的时代里,我们讲内容为王,究竟是内容里的什么因子可以称得上“为王”,这些重大报道、长篇理论文章,有用吗?还有人看吗?

  “重”是什么?重是底层内核、基础理论。越是思想碰撞的时代,越需要一锤定音的观点;越是新事物迭出的社会,越需要基础理论创新的指引。作为党报,我们有这个责任。

  “重”是用学理阐发原创性观点。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解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不但要有理论引领、价值引领,还要有表达引领、话语体系引领。作为党报,我们有这个能力。

  而这些,就是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媒介形式如何变,内容为王才是“王道”。

  当然,同时也要在“轻”字上下功夫。在推出重磅报道后,要做好长篇文章的拆解与传播方式的创新,将深度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小切片”,使其既能成为独立的文章,也能成为视频文案或其他新媒体产品的思想源泉。

  这种“轻”与“重”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也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影响大众。

  越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越要重视基础理论、原创性观点。在人工智能里,语料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无论是DeepSeek还是其他大模型,语料库的构建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内容输入,而构建自主可控的高质量的语料库,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通过语料供给,将党报的价值观和理论观点传导到大众话语体系中,使其传播得更远;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可控的语料供给,也可以对大模型进行“纠偏”。

  此前发生的某大模型被网友“玩坏”的现象,有网友故意输入不当观点,大模型学习后也会给出不当答案,引发了关于科学伦理的思考。这提醒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思考如何生产和选择高质量的语料,以及这些语料在大模型语料库中应占据何种比重。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能够用手中的笔记录伟大的历史,是作为评论员的莫大荣耀。农民日报记者将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为伟大时代书写更多精彩华章。(本文据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江娜在2025年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责任编辑:谷泰运)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