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是最早在采编业务中使用AI助手的媒体之一。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积极推动“全媒体采编发平台”的应用,引进人工智能助手让“智能创作”“短视频生成”“智能审校”“光明慧瞳”等17项功能在全媒体传播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提升了新闻产品生产效率。由AI助力创作的动态海报、音视频产品、漫画等作品科技范正、文化味浓、创新性强,驱动两会“智慧”报道,唱响两会强音,彰显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创新策划
AI技术赋能报道升级
利用新技术助力,将传统产品作出更多新意。“轻量化”表达是新媒体作品创作时需要遵循的准则,光明日报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已积累了一套“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办法。光明日报致力于借助AI技术,将较为成熟的产品模式进行升级,以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在策划《2024,政府这样作答》《AI数说中国答卷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动”察政府工作报告》等作品时,光明日报着重思考如何运用AI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过往的发展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清晰可见,使呈现方式更新颖。
用新技术增强沉浸感,为程式化报道带来新鲜感。在以往的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都会基于代表委员的重要论述制作新媒体作品。2025年,光明日报在策划阶段便致力于在AI技术的辅助下,增强相关产品的代入感。利用AI技术制作短视频《中国成就图鉴》,力求在视频有限的时间中浓缩各行业发展的成就亮点,并运用AI技术增强视频的节奏感和流畅度,让视频的科技感与各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相得益彰。
用新技术助力表达年轻化,让呈现形式更丰富。光明日报着重思考应如何借助AI技术,用年轻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两会宣传报道,为了将年轻人的目光吸引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注上来,《AI海报之两会观澜》专栏的《青年挑大梁,给科技发展加buff!》《让AI成为弥合教育资源差距的“魔法棒”》《优化保障体系,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底气》《破除“心病”隐痛,让心理门诊成为社会标配服务》等作品,均是在深入了解年轻群体关注的话题后策划推出,而文字+漫画方式的采用,也是希望借助AI强大的绘画功能打造出让年轻人赏心悦目的呈现方式。在《小艺看两会》短视频评论节目中,之所以将AI主播“小艺”引入,其重要原因就是其亲切自然的口吻可让青年群体感受到平等交流的态度,同时为节目增添了科技感,用新奇、多元、酷炫的外壳吸引年轻群体对两会重要议题的关注。
“AI两会观澜”系列评论采用文字+漫画的方式,借助AI的绘画功能让年轻受众赏心悦目。
亮点呈现
技术提升内容表现力
光明日报两会报道团队缜密策划、通力合作,AI技术的核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扎实而有新意的亮点报道频出,真正做到了技术驱动与内容深耕的有机结合。
运用AI助力发展成果的动态呈现。《中国成就图鉴》借助中国自主研发的视频AI生成系统“可灵”创作,通过数字技术和AI手段,将各领域的发展成就具象化、影像化,大气而流畅的画面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发展,见证中国崛起的坚实步伐,激发用户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将主流价值转化为公众的自发认同,有效引导两会舆论。
为真知灼见搭配优美意境。视频作品《代表委员话生态》利用AI技术让巍峨山峦、潺潺流水、广袤田野、苍茫林海、宁静湖泊、辽阔草原、浩瀚沙地以及冷峻冰川这8种截然不同的地貌类型跃然屏上。同时,每一幅景致都配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通过这些精炼而富有启发性的语句,中国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前瞻性方案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卓越成就。
技术赋能带来升级体验。《2024,政府这样作答》运用AIGC工具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智能生成,让2024年政府工作的出色“答卷”生动可感;《上新!2025美好生活来啦》使用AIGC制作分镜,以电影放映机的形式呈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惠民举措,描绘2025年的美好前景;《数读2025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通过AI技术生成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粮食产量等核心指标紧密相关的精美画面,并配上醒目的关键数据,让读者对2025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一目了然。这些作品风格明快、清新,色彩搭配和谐而富有层次感,较之以往的同类型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2024,政府这样作答》运用AIGC工具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智能生成,让2024年政府工作的出色“答卷”生动可感。
打造交互性两会报道新模式。AI技术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有机协同、提质增效的新模式。在《小艺看两会》栏目中,AI主播的引入突破了传统主持人播报的时空限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数字人建模技术,实现实时内容输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两会密集的议程中,栏目快速响应热点话题,灵活调整播报节奏,确保时效性与准确性并重。
实践启示
技术与内容的协同之道
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光明日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AI技术深度参与采编流程的趋势不可逆转。对于如何让AI更好地在新闻采编中发挥作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了解AI特点及优势,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AI的功能日趋多元,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快速构建知识图谱、检索多模态信息、简化复杂概念,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报道框架。在视频报道《AI数说中国答卷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作品制作中,光明日报两会报道组正是在AIGC技术的辅助下,将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转化为结构化内容,快速生成文字稿件与视频脚本,并精准提炼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数据,生成交互式可视化内容,不仅解决了传统媒体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还通过技术创新丰富了内容形态,增强了传播效果。
积极利用AI技术补足知识短板。AI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当于为媒体人配备了一位超级“工作助理”,伴随智能化工具的丰富和完善,易用性、可用性不断提高,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完成非常专业的工作,从“扬长避短”转变为“补短扬长”。因此,在两会高密度、快节奏的采访进程中,AI能够快速地提供海量信息,弥补采访人员知识储备的短板,让采访活动更加便捷高效。
对海量信息辩证吸收,做到“去伪存真”。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为媒体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挑战。因此,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局限性,尤其应警惕生成式AI存在的“幻觉”问题,避免被错误误导,做到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作者闫槿、刘瑞一均系光明日报社数据与研究部编辑)(责任编辑: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