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暖、眼中有光,给贫瘠以芬芳,给世界以力量。16年来,我一直在奋力做一个“行走的记者”,努力不负媒体担当,不负读者希望。
从媒体新战士到新闻多面手
2009年,一脚踏出校门,一脚迈进党报这个主流媒体阵营。我像钻入蚌壳的一粒沙,用无数的新闻报道磨砺出属于自己的光华。
16年里,从库布其沙漠到黄河几字湾的河畔,从沟壑草原到平畴沃野,我走进鄂尔多斯9个旗区的51个苏木乡镇。每一个改革的前沿、每一次转型的跋涉,每一轮拨云见日、每一路高歌猛进,我都努力地参与、见证和记录,和任何一个相信希望、追寻美好的记者一样,竭尽全力地在温暖别人、凝视自己中积聚和升华着一个职业的炬火光芒。
作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采访,听农牧民讲述丰收的喜悦。
我连续多年为鄂尔多斯市“两会”“党代会”等重要时政活动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先后担任了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重大活动的评论主笔,刊发了大量时评文章。
一个成熟的记者,应该是能“笔控”多种体裁的人。我不断尝试新闻的多元表达方式,累计撰写消息、通讯、言论各类稿件2000篇左右,过百篇深度报道先后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内蒙古日报》等媒体转载转发,让鄂尔多斯好声音、内蒙古好故事“飞向”了更高的传播圈层。
从社会瞭望者到改革冲浪者
新时代的党媒记者,不仅要有观察社会的能力,还要有带着队伍冲锋陷阵,守好“主战场”唱响“最强音”的魄力。
2023年,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进入改革关键期,我全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争做新闻媒体的主力军。当时,我被任命为评论部部长,40岁的我是7人当中年龄最大的,这是优势,同时也是短板。队伍里的6位同事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入行时间短,这些难题就摆在眼前。如何带好这支队伍,我心里没有底,只能选择承压前行、全力以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我得首先做好那个培土育苗的人,从采访前的找选题、挖线索、摆问题,到写稿中的搭框架、拟标题甚至修改字词句,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修正。经过短短一年的时间,部门人员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刚开始无法分清通讯和消息,到现在个个都能上手写评论、做深度,那些有分量的稿件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那些及时的跟评彰显了我们媒体的权威性和敏锐性。
我带领着团队创新了“暖城E评”栏目,策划推发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暖城鄂尔多斯,究竟是几度?》《为“中国饭碗”增添“鄂尔多斯粮”,底气何在?》《“康老师”何以成为“大先生”》等近百篇接地气、冒热气的暖评,逐步实现了让评论更“好看”、更暖心的初衷。部门形成了“每日有悦评,每月有好稿”的氛围,主流评论的导向作用更加凸显。
2024年7月,我又被任命为采访部部长,这促使两个生产一线的部门持续优化流程、加强联动,打好“配合战”,在关键时期和重要节点,推出有目的、有分量的新闻报道。2024年上半年,两个部门高质量完成中心的“暖城春光”主题策划,输出了视频+图片+消息+通讯+评论的“全格式”新闻报道。在下半年,又联合推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实践”现场观察记》重磅系列报道22篇稿件,在形式上采用“现场通讯+记者手记+视频+图片”的统一格式,在推发上注重“报纸+电视+新媒体”的全平台互动,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如今,两个部门在运作上更加紧密,可以充分用好“报、台、网、端、微、视”各媒介联动的优势,用活“策、采、编、发”各环节协同的流程,高效快捷地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实现了采、编、评的高效链接,真正担当起做好主力军的角色,放大了挺进主战场的效能。
从共情追光者到主动发光者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离真相最近,有契机距时代最近,有机缘与人心最近。在数不胜数的采访行动中,在万家团圆的节日,在众多危难时刻,我见证着家国之情、望云之情、孺慕之情、儿女之情、故人之情、泣荆之情,还有对陌生人的倾囊之情爆发出的正能量,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去发现和呈现有“营养”的新闻,这是真正的好故事,好声音,时代愿意聆听,人们愿意聆听!
2012年,我曾先后3次采访数十年如一日捐资助学的刘显亮老人,每一次深谈都超过了5个小时。我跟着他去他打工的地方,我联系他资助的学生,我去他50多平方米的家里,每接近他或他周围的人一次,就会发现他更多别人不知晓的闪光点。《76岁老人捐助贫困生38名 刘显亮:爱,托举梦想》让刘显亮的善言善行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这是对一个良善之人的另一种致敬。还有把别人家孩子当自己孩子养的“内蒙古好人”吕海英,和农牧民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斯仁塔日娃……
我用闪闪发光的文字成就了数百篇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族群众的所想所愿所求,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有效凝聚起全市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建设幸福暖城、打造亮丽内蒙古的强大力量。
万千河流伏大地,而我的大地是千千万万新闻人物和千千万万的新闻事件。在时代高速奔跑的流光里,有百姓的期望和叮咛,有我的发声和足印。不论这个世界多么宏大,真诚与新闻为伴,与百姓相伴,时代便永远不会吝惜掌声。因此,我和所有的媒体人一样,在奔跑、追问、守护……(作者张晓艳系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评论部、采访部部长)(责任编辑: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