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一场森林大火突如其来。山脚下,就是四川省甘孜州的雅江县城,那里居住着1.6万多名群众,大火随时可能翻山而下,吞噬他们的生命和家园。
作为应急报道小组的成员,我和同事们从400多公里外的成都出发,经过8小时颠簸,终于来到了雅江。
阻击山火、保卫雅江,这是每一个人的信念。以生命赴使命的水火拉锯战无比焦灼,几天时间里,一到中午就刮大风,一起风就复燃甚至燃爆,火苗在原始森林飞窜,一个个“紧急时刻”牵动着人们紧绷的神经……
我们很想到火线去记录下逆行者的伟岸身影,但消防人员反复叮嘱我们“还是先在原地待命”;我放飞无人机靠近,试图从空中记录他们勇斗火龙的场景;有时,我会碰到从火场撤下来的队员,他们满手灰烬、头发花白、一身疲倦,我刚要上去采访,他们却和衣倒头就睡。我既敬佩,又遗憾,还带着些自责。
3月18日一早,1号火场的火势终于被基本控制,我们也终于得到了许可:可以跟随救援人员一起上山!我背起拍摄装备,和同事们赶往山脚,集结出发。
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支7人扑救小队,他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绿色的大背包,里面装的是重达30斤的消防水带,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水带背到更高的山顶,引水上山,剿灭余火。
跟着小队我们开始了攀登。雅江地处高原,火场平均海拔3000多米,山体异常陡峭,有的近乎七八十度,我的身旁满是东倒西歪的焦木,被大火灼烧后的山体也变得极为松散。我从小就喜欢爬山,身体不错,还学过悬崖索降,但没想到,这样的山体,加上身上20多斤的拍摄装备,让我的体能迅速消耗,我也从双脚行走逐渐变为狼狈的四肢爬行,稍有不慎,就会跌落。
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攀登,我们终于抵达了山顶。消防员早已在那里奋斗多时,只见他们拿起水枪,对着一个个冒火的烟点,持续喷淋,将一个个隐患消除殆尽。放眼望去,一根根水带首尾相接,宛如一条巨大的水龙,守护着大山的安宁。
在一个宽只有40厘米的小山脊上。我们和一个泵班相遇。“这么陡峭的山势,我第一次见有记者冲上来!”泵手说。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说明我们这些记者的存在能像战友一样带给他们一些鼓励。
接着,他们又通过我的无人机画面,发现并剿灭了新的烟点,我觉得,我们在现场,又多了一份价值。
趁着稍事休息的间隙,我和一位消防员聊了几句。他叫志麦单孜,25岁,参加灭火队已经5年了,但这么大的火,他还是第一次遇见。我问他害怕吗? 面对我的镜头,他有点腼腆,说:“还是有点怕。” 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还敢往前冲?”没想到他脱口而出:“我要保护国家的森林,我要保卫雅江县城!”志麦单孜是从 200 多公里外的炉霍赶来支援的,这次光是从外地赶来的消防救援人员就有近2000人。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当灾害来临,总有一群人舍生忘死、无畏前行,保卫着人民群众,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报道结束后,我们又一次路过了县城里的安置点,那里的孩子有的在快乐地跳绳,有的在踢皮球,雅江县城仿佛又回到了闲适而平静的周末,我知道,大家的家保住了。
在咱们的新闻行业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是一名记者,我要记录!
(作者陈旻翔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