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播出6集原创系列短视频《AI智变》。系列短视频从轰动世界的AI产业变革切入,对人工智能+文娱、家居、交通、医疗、生活等领域进行观察,解析中国创造如何重塑全球AI竞争格局和产业布局,展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系列短视频播放和话题累计传播量超过1.6亿,获得广泛社会影响。
精准选题
做变革的发现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中国经济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宣传好、阐释好这场技术变革,尤其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好相关报道,有助于普通人理解AI对产业格局和百姓生活工作的影响,引导大众主动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基于这样的考虑,6集系列短视频《AI智变》分别从AI产业的整体发展、文化娱乐、智能家居、交通出行、医疗养老、生活体验等角度,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超能力,直观呈现了AI应用于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
《AI智变①:从技术鲸鱼到市场鲶鱼 赛道破局者定义玩法》《AI智变②:从小试牛刀到大显身手 文娱魔法师点石成金》《AI智变③:从智能家居到品质生活 家居新保姆智商在线》《AI智变④:从聪明的车到智慧的路 出行守护者上天入地》《AI智变⑤:从AI医生到智慧医疗 健康守护神把脉问诊》《AI智变⑥:从科幻场景到未来日常 生活梦想家爆改城市》,系列短视频通过数据可视化、新闻采访、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让观众更深入洞悉AI浪潮,深刻感受AI技术带来的变革力量,进一步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聚焦前沿
做创新的践行者
AI技术带来的变革力量正在改变视频生产方式。在当前AI大模型流行的背景下,经济日报视频编辑团队在视频生产过程中创新使用了AI技术,《AI智变》系列视频本身就是AI技术成果的体现。
视频中使用的AI配音是一大亮点。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使用AI发声,本次视频配音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由视频编辑参与AI语音训练,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真人声音进行克隆,生成高度逼真自然的AI语音输出,实现与真人发音几乎无异的语音合成效果。同时,AI配音解决了真人反复录音造成的成本消耗,保证了内容的及时更新,为修改打磨文案腾出了时间和空间。
系列视频中加入部分AI生成的创意动画,生动解释了AI技术的应用场景,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增强了普及性和观赏性。该系列的6张海报均由AI生成,以鲜明的科技风、丰沛的想象力和简洁的现代感,准确诠释了视频的AI主题。
AI技术贯穿了整个视频制作流程,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明显提升了短视频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来的短视频创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贴近生活
做用心的引导者
《AI智变》系列短视频不仅关注技术的宏观应用,更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展现了AI技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深度融合。
无论是智能家居的便捷、智慧交通的高效,还是AI医生的精准诊断,这些内容都让观众感受到AI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科技,而是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既然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展示AI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就要让普通人出镜讲述自己的感受。视频编辑深入公园、商超、学校、公司等场所,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众进行了街头采访,这些路人的即兴回答,既展示了AI已经走进大众日常的现实,也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增加视频的真实感与贴近感。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真实的体验,系列短视频成功缩小了技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技术的进步,更能体会到AI技术带来的实际便利与幸福感。这套视频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更多人理解AI、正确认识AI,让AI为我所用。
重塑流程
做不倦的探索者
《AI智变》系列短视频不仅在内容上力求创新,更在短视频生产流程上实现了突破与再造,逐步探索由视频编辑主导推动的全新策采编发流程。
为增强视频产品的思想性和贴进性,我们着意强化现场感、提升专业度。通过“街头采访+专业访谈”双模式采访,实现了新闻素材的第一手采集。突破以往的原创视频作品以文案主导,依赖素材混剪的制作模式,真正做到新闻视频的 “采编发推馈”一体化全流程。
在视频初创阶段,即根据视频内容需要,制作成分镜头视频脚本,将采访需求细化,逐一与潜在采访对象联络对接。除了现场采访,我们还远程协调了不少知名企业,采用“采访提纲+远程录制”的方法,提前明确采访内容及拍摄需求,获取了优质的视频采访内容。得益于经济日报深耕经济领域多年形成的品牌声望和资源积累,系列视频站上高起点,在短时间内实现优质采访资源落地,显著提升了视频产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视频产品天然需要团队协作,在经济日报社全员进军短视频的有利环境下,由视频编辑主导、以内容需求为方向,打通部门和领域界限的资源整合和协作模式,为提升短视频产品质量和制作效率产生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锤炼思维
做克制的表达者
当前AI产业处于“井喷式”发展状态,全社会给予高度期望。但AI技术自身还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新生事物也对产业监管、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挑战。作为新闻类视频产品,对AI的A面和B面都必须予以呈现,而不能简单地毫无保留地唱赞歌。在策划之初,就要确定立场和定位:立足当下的现实,适度畅想未来,平衡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不搞成科幻片;为AI发展鼓掌,坚定地相信AI的超能力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时正视AI发展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以理性克制的表达带领受众客观认识AI,为提升全社会的AI素养展示央媒担当。
比如在“智能出行”专题下,我们提出安全和监管问题;在“AI医疗”一集,我们提醒伦理和规范问题需要关注;在“AI文娱”一集,借专家之口提出版权、法规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最后一集“AI生活”的结尾,总结提炼出我们的AI态度:AI生成惊喜,也生成惊吓。数据误差、语意误解、机器幻觉……成长中的AI经常犯错,值得人类倚重,也必须保持警醒。未来的智能生活,是不完美的我们与不完美的AI一起,扬长避短、和谐共生,让赛博空间与人间烟火共同酿造“AI”(爱)的味道。
《AI智变》系列短视频制作精良、匠心独具,不仅记录了中国AI从技术突围到产业重塑的跃迁之路,更是主流媒体在技术浪潮中锚定自身坐标的尝试。从“发现者”的敏锐洞察到“践行者”的躬身入局,从“引导者”的温情对话到“探索者”的流程破界,再到“表达者”的理性克制,我们的发现、探索、思考和努力,都凝聚在24分钟的视频作品之中。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热点经济话题,进一步探索AI技术在视频报道中的应用,推动短视频创作的智能化、高效化,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视听内容。(作者李劼系经济日报社视听部编辑室副主任)(责任编辑: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