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是黄旭华院士的遗愿。6月29日,他的骨灰在家乡广东汕尾安葬。
湖北日报政治新闻中心记者许旷记录了黄旭华院士的归乡路,他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一场跨越千里的“回家”,看哭全网
本文作者:许旷
回故乡——黄旭华院士的遗愿,也是离家87载游子最朴素的心愿。
2025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6月29日,时隔四个月,黄旭华院士的骨灰在家乡广东汕尾安葬。国之脊梁的叶落归根,也是意义非凡的家国重聚。
(一)
得知黄旭华院士骨灰将归葬汕尾,湖北日报编委会调度政治新闻中心、融媒体中心、视觉新闻中心、评论理论中心等多个部门组成报道组,要求前后方紧密协作,以图文、音视频等全媒体形态呈现。
如何将黄旭华院士的伟大精神与此次归乡安葬的意义结合好,呈现出更有深度的报道,成为我们时刻都在琢磨的事。
我不断翻阅2月份黄院士去世时的采访笔记和报道,寻找那些未被言说的情感脉络——在追思会上,有汕尾乡亲代表悄悄擦拭眼泪,他们说:“等院士回家。”
“回家”二字,成为我们此次报道的核心线索,也让我们坚定了用文字与镜头记录这场“归途”的决心。
6月28日一早,我们从武汉出发奔赴汕尾。
从揭阳机场转乘高铁抵达汕尾,我们前往田墘街道——黄旭华院士故里。一下车,即见路口矗立着“田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故里”的标志牌,牌上的核潜艇模型无声诉说着院士的功绩。
追思仪式将在田墘红楼举行,那里是黄旭华院士少年时代求学成长的地方。我们看到,现场正在布置。院内,工作人员在对黄旭华院士生平展进行最后的检查。田墘红楼后面是院士故居,对面是他的母校白沙中学。
从武汉到汕尾,从黄旭华院士奋斗终生的科研热土,到魂牵梦绕的故里,我们的报道也将串联起这位国士“此身许国”的起点与终点。
(二)
6月29日7时30分,我们再次来到田墘红楼,已有亲属早早从海丰县城赶来静候。
等候期间,我们同陆续到达的亲属、父老乡亲、师生代表沟通交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眼中的黄旭华院士,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亲切的长辈、一位眷恋故土的游子。
“他回乡省亲时曾叮嘱我的儿子,做科研不要想着赚钱,要专心、耐心、安心。”外甥陈伟雄说。
家乡的老人们念叨着院士对家乡的关怀,他曾捐资在母校白沙中学设立黄旭华奖学金,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黄老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旭华创新班’,越来越多的同学立志科研报国。我们要继承黄老遗志,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为国争光。”白沙中学校长王中意说。
大家对黄旭华院士的缅怀和追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不仅是报道事件,更是记录下情感与家国情怀。
9时,追思仪式开始。现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镜头中。
我们把拍摄好的素材实时发回后方编辑部,相关短视频、融合报道《黄旭华,回家路》等产品陆续推出。
当日中午,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黄旭华院士今日安葬》,相关消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众多媒体公众号转载;微博自拟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社会榜两个榜单。
“国之功勋!老先生千古!”“黄老一路走好!您的精神永垂不朽!”“为祖国深潜的英雄,致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怀念您!”网友深情留言,表达追思与钦佩。
(三)
临近中午,待亲属们离开,我们从田墘红楼再次来到黄旭华院士墓地。墓地四周,松柏苍劲挺拔,三角梅灿烂绽放。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句黄旭华对自己人生最凝练的剖白,被镌刻在墓碑背后的石头上。
我们遇到前来追思的中铁十局城轨公司党员干部职工代表。
“致敬国之脊梁!黄旭华院士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让今天的我们能挺直腰杆!”中铁十局城轨公司市政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晨在黄旭华墓前三鞠躬,怀着崇敬之情献上一束鲜花。
朱彦晨所在的项目部就在田墘街道,他说:“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像黄院士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矢志报国、一生无悔。”
从武汉的肃穆追思,到汕尾的温情归根,两次现场的画面在脑海中交织,让我更加明白:这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缩影。
返回住处,我们结合前期搜集了解的素材,立即开始撰写通讯《黄旭华“回家”了》。稿件叙事跨越时空,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镜头的有机切换,既完成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国家叙事,又保留了“汕尾游子”的乡土情怀,实现宏大主题与人性化表达的平衡。该篇稿件配发评论《山河明月照我还》,在湖北日报一版突出呈现。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始于汕尾的波涛,经历离家的“深潜”,归于故里的热土。跨越千里的两场仪式,不仅是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送别,更是对国之脊梁的礼赞。2月在武汉,我们记录的是一位科研巨擘的谢幕;6月在汕尾,我们见证的是赤子魂归故里的永恒。
我们的报道,将成为黄旭华院士传奇人生最忠实的注脚——曾有这样一位英雄,用一生的沉默与坚守,托举起民族的尊严与荣光。
离故居10公里以外,是黄旭华亲笔题字的“美丽红海湾”。那里海风温柔、轻涛拍岸,一如黄旭华期望的那样,岁月静好、游人如织。
有幸为时代留影、为英雄立传,希望通过这些文字与影像,让后人得以触摸这段用忠诚与奉献书写的传奇,让英雄的精神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