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农民工大叔告诉记者:体面是自己高兴,别人欣赏

2025-07-11 10:18:28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近日,58岁的农民工刘诗利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视频在网络走红。

跳出“农民工读书”这一事件本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河南站记者吴明娟看到了更广阔的“基层阅读”议题。她向中国记协“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体会。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丨农民工大叔告诉记者:体面是自己高兴,别人欣赏

本文作者:吴明娟

 

(一)

6月25日,河南濮阳58岁的农民工刘诗利,因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而受到关注。视频里的他衣着朴素,谦卑谨慎,满脸皱纹,笑容质朴。

视频火遍全网后,各家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刘诗利。而我还在思考——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感人的流量事件吗?为什么一个农民工的读书故事能引发全网共鸣?基层劳动者的阅读生态是怎样的?全民阅读基础建设情况如何?

我逐步确定了采访方向和目标:不消费刘诗利,而是借他的故事,剖开基层阅读的真实肌理。

拟定采访计划时,我确定了三个重点:一是了解刘诗利的阅读习惯;二是倾听基层读者的声音,探问是否存在某种共性难题;三是从刘诗利的走红延伸至全民阅读生态,探讨政策与社会的回应路径。

6月27日中午,我从濮阳市委宣传部得知,刘诗利近期不会回河南,原定的当面采访只能改为电话采访。

次日上午,濮阳市委宣传部给了我刘诗利的联系方式。为了不打扰他工作,我等到18点40分才拨通电话。但刘诗利有些忙,几经沟通,我在23点如约去电,却被提示对方仍在通话中。

56分钟后,刘诗利回电了。担心浪费他的话费,我重新回拨给他——这场采访终于在临近晚上12点的时候开始了。

(二)

夜已深,打扰刘诗利休息让我有些过意不去,采访只能尽量简明扼要。可刘诗利却不慌不忙,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

交流过程比预想中顺利。刘诗利话不多,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口音,声音干净质朴。

最触动我的是他对“体面”的理解。“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我觉得这是件很体面的事。”我问:“你多次提到‘体面’这个词,什么是体面?”他沉默片刻回答:“体面大概就是自己看着高兴,别人看着欣赏。”我愣住了,就如网友留言所说,“体面一词在我心里有了具象的解释”,我惊讶于他平和通透的智慧。

刘诗利告诉我,读古诗词可以说服人,看实用书籍可以提升工作技能——阅读对他而言,既是精神滋养,也是改变生存状态的途径。

聊起数字阅读,刘诗利说自己有时也用手机读书。我问他有没有发现大数据会根据喜好推送内容,他一下子来劲儿了:“怪不得我总是看到同一领域的内容,想关注更多领域却刷不到。”“有时候感觉手机阅读也很枯燥。”他的回答正好切中我想探讨的“信息茧房”话题。

谈到工友的阅读情况时,刘诗利提到诸多细节:带书打工不方便、住的工棚没地方放书、去图书馆要骑两小时自行车……我意识到,在一些地方,高昂的经济、时间和空间成本仍是基层群众自由阅读的障碍。

采访持续了1小时41分钟,时间有限,有些话题并未聊透,但足以呈现一个基层阅读者样本。

挂断电话,我立即整理采访素材。为使报道更具深度,我引入社会学视角,结合出版社和宣传部人士的观点,探寻刘诗利被人们关注的现象本质。

6月30日,报道《农民工刘诗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回应走红:让更多人认识读书重要性,也是一种收获》在本报1版倒头条位置刊发,受到不少媒体同行和出版界人士关注和点赞。

有人想为刘诗利提供工作机会,有人想给他捐赠图书,中国工人出版社职工书屋办公室还想为他所在工地提供阅读设施……我们逐一表示感谢,并将这些善意转达给刘诗利本人。

(三)

7月2日,本报记者雷萌撰写评论《呵护刘诗利们阅读的净土》,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挖掘,让“外卖诗人”王计兵、用锄头“写”诗的沂蒙二姐等广受认可的阅读典型鼓舞更多人,让阅读成为崇德向善的精神源泉。

这与我的思考不谋而合:刘诗利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对基层文化需求的一次集体觉醒。他的故事引发共鸣,本质上是因为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信仰,看到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同时也看到了基层阅读服务的部分缺失。

热点转瞬即逝,但问题的解决却是实实在在的。我认为,媒体应跳出“消费个体”的流量逻辑,将报道焦点对准农民工群体的阅读需求、流动图书馆的建设缺口及实用书籍的定价机制,让城市的书店容纳汗渍斑驳的工装,报道才能实现更大的意义,真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条例的发布,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全民阅读事业的深切期望。

我们看见了,有更多的刘诗利希望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希望有更愉悦的阅读空间。

我们更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合力相助,“刘诗利们”就拥有更好的阅读空间。

我们更期待,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