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G76厦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桥引桥因持续强降雨发生垮塌。贵州日报记者周睿与同事们扛着相机,踏着泥泞路,用直播间连接现场与公众,记录灾难中的坚守与温暖。
周睿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所见所闻。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记者跌入洪水泥潭,一双手拉住了她
本文作者:周睿
6月24日,受持续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影响,G76厦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桥引桥发生垮塌。
(一)
上午11时左右,我接到前往猴子河特大桥现场直播的指令。
1小时后,前往坍塌一线的团队组建完毕并集合出发:王华、廖文祥负责直播拍摄、视频制作的工作,我和杨阳萌搭档完成现场出镜与文稿撰写,部门领导和报社黔南站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后勤保障。
13时16分,我们在车上开启直播。随着直播开启,手机里弹窗越来越多——都是来自同事、朋友们的关心:一定要注意安全。
路途中,我们的直播几乎未断。
前往猴子河特大桥途中,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打在车窗玻璃上“砰砰”作响。相关部门车辆不断从我们身边驶过,我们一边将镜头对准前方道路,一边持续刷新垮塌事件最新消息,与直播间观众共享。
15时30分,我们抵达猴子河特大桥引桥垮塌处附近。
为确保安全,当地相关部门在现场设置了两道警戒线。我们迅速调整好摄像机,站在线外向观众描述眼前场景。队友的无人机负责飞向垮塌处,及时传达第一现场情况。
直播间不断有人问:桥梁垮塌有没有造成伤亡?垮塌时桥面上的货车和司机情况如何?自己家人住在附近,但电话打不通,很担心家人安危……
我们一一解答道:“现场无伤亡”“周边居民已提前转移”“救援正在开展中”……
17时30分,经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此前因车头悬空而滞留的货车终于被安全转移。当天早些时候,司机已被安全救出。此时,他再次坐上货车驾驶位,将货车缓缓开出。
我们第一时间冲向司机游先生,获得了第一手采访视频。
(二)
但这时,采访任务还未结束。都柳江黔东南州榕江、从江段正遭遇特大洪水,灾情严峻。
没有一刻停歇,我们从猴子河特大桥直接赶往从江县。
23时,我们到达从江县。
此时,县城沿江的大段区域因停电而一片漆黑,我们来到唯一还亮着灯的二桥。
在桥头,我们架好一台固定机位,替换下拿手机直播的黔东南站记者戴正国,同时迅速与现场值守的工作人员沟通,针对现场情况进行了约半小时的采访直播。另两位承担直播工作的同事周梓颜和李明栩随后赶到,在另一点位接替我们继续直播采访。
一切结束后,桥头亭子里的固定机位在汹涌的江流和簌簌雨声中通宵直播。
次日早8时,我们围绕执勤民警和安置点情况开启直播采访。中午,我们走入环城路——从江县城受灾最严重的街道。不到5分钟,我和同事接连跌入没过膝盖的淤泥中。
一位路过的阿姨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疾步走向我。她伸手教我脱离淤泥,并帮我打理灌满淤泥的雨靴。我伸手拿过雨靴,不好意思地说:“太脏了,我自己来。”她却笑着说:“看到你就像看到我女儿。”
这样的时刻,在几天内发生了太多次。洪水渐退后,我们踏上返程。
(三)
6月28日,从江县城区防洪应急响应升级至Ⅰ级。
返回家中不到24小时,我们再次接到出发通知。
我们先行绕路下司,到达从江县已近23时,防空警报声在我们耳边回荡。
摄影师王华熟练地到达二桥桥头直播点位,我和同事杨阳萌、廖文祥则前往环城路拍摄工作人员值守情况。
记者廖文祥正在拍摄清淤情况。
这次,从江县司法局所在街道受灾最为严重。路上,我们遇到前几日采访过的司法局局长和副局长,他们的声音明显嘶哑,却还调侃道:“挨家挨户通知撤离的时候还是公鸡嗓,现在已经是公鸭嗓了!”
次日一早,我们再次来到环城路。距离码头不远处已经筑起一道近2米长的沙包堤坝,用来抵挡新的洪水侵袭。因此,环城路大部分区域的清淤工作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傍晚,天色渐暗,环城路深处,一辆消防车亮起了灯。顺着灯光,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堵人墙——几名消防员和十几名志愿者或手扶高压水枪,或拿着铁铲,正开展清淤工作。
这是我见过最高的山、最坚固的墙。
我们本计划这一阶段直播1小时左右,又因现场受到的震撼延长至3小时。
6月29日22时,丙梅街道党工委书记韦锦明兴奋地发来消息: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就全面完成清淤工作了!
次日清晨,通过航拍视角,我们看到:环城路路面几乎恢复日常,沿街商户还在打理铺子,负一楼和临江码头的清淤工作也在铲车和挖掘机的持续运作中有序进行。
短短几天,我们见证了居民之间的守望相助,看到了大家的坚守与责任。我们好像也成为了从江环城路上的居民——为灾难伤痛,为守望感动。(本期编辑:彭婕妮 任金蕊 林芝瑶 实习:杨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