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名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的转型记

2025-07-26 20:06:2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作为在新闻战线深耕16年的地市媒体人,我的成长轨迹恰似一部微缩的行业变迁史——从传统纸媒的“单兵作战”到融媒时代的“全媒出击”。一个普通记者如何在与时代共振中完成自我“迭代”?

  坚持在现场执念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作为时政口线的文字记者,我被安排在抗震救灾指挥部“蹲守大本营”,“一个记者,在这种时刻,怎么能光守着‘大本营’呢?”我拦下一辆救护车,直奔垮塌严重的芦山县双石镇。

  路上,余震不断,山体开裂,小石子时不时往下掉,直到一块石头“哐”地砸到车顶,司机大呼危险,我才突然一惊:我的“新闻冲动”是否过于鲁莽?

  但正是这场“冒失”的采访、“在现场”的执念,让我捕捉到废墟中的人性微光:一个100余人的村组,只有4顶帐篷,全部让给了村里的老人和月子中的母亲;身患乳腺癌的母亲,自己用手扒开废墟,把孩子“递出”了废墟,20个孩子向救援车队敬礼……有读者留言:“原来灾难中的人性光辉,比灾难本身更值得记录。”

  这场“冒失”的采访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的成人礼:相比于国家级、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有着“在地性”的优势。10多年后重读这些报道,我仍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人性温度——新闻的价值之一,在于记录灾难中普通人闪耀的尊严微光。

 勇于到网上传播

  2020年,距离芦山地震已过去7年,我也正从冲锋陷阵的记者向策划型记者转型。这一年,作为地市媒体,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做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用有限的资源,讲好232个新村的变化?于是,“耍村儿”融媒体策划应运而生。

  这个创意的灵感产生于自媒体流行的“主播带你逛××”模式。我们决定用“打卡攻略”破局:把232个重建新村拆解成“张大妈摘的有机茄子”“李大叔改装的乡村卡丁车”“王阿姨的‘荷塘月色’”——这些可触摸的生活切片,让时政报道带着露珠与炊烟味。

  我和采访团队一起走进这些村里,和穿着胶鞋的阿姨一起开卡丁车,和村里开帐篷酒店的年轻创业者一起跳锅庄舞……这些鲜活个体通过视频、海报等多维呈现,我们尝到了形式为内容赋能的“甜头”,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丰收。这次尝试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走到一线去,落脚到人,从小切口展示大主题的重要:地市媒体不必盲目追求“高大上”,深耕本土讲述人的变迁,就是最好的“破圈”武器。

  2022年10月,当我以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初步具备新媒体思维的我,尝试转型成为一名出镜记者,用Vlog记录党代表参会见闻,把镜头对准“人民大会堂后2区30排22号”这个座位,讲述曾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巴中市基层代表蒲丽蓉的故事。我采写的《人民大会堂后2区30排22号》特稿,获得了2022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2023年,我们推出《“郝”看芦山》系列视频,让摄影记者郝立艺找到10年前地震时曾经拍摄过的照片,重返当年的采访地点,用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变化。最打动人的一集,是他找到10年前在倒塌房屋前哭泣的两个9岁小女孩。当看着长大成人的她们,站在自家新建的“乡村小别墅”前微笑合影,我已然明白:形式的创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时间的力量被看见。

  这些探索印证了:记者需要两种能力——用新形式抵达现场,用老方法抵达人心。

  向世界讲好故事

  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区域。2024年,我和同事一起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个口述实录《同一个家园》。

  同样是在这一年,我开始思考雅安国际传播怎么样融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大熊猫是“世界顶流”,如果能把雅安跟大熊猫有关的故事,讲述给世界听,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于是,我们策划了一组《英“熊”联盟》的系列短视频,获得了中国驻外大使的点赞转推。事实证明,生态文明的故事值得讲述。

2023年,为了撰写口述实录《同一个家园》,熊蕊(左)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里采访。四川省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24年3月,雅安市融媒体中心率先在四川省市州一级挂牌国际传播中心。我和团队深挖大熊猫和茶文化两大IP,至今已经发布海外传播作品300余条,累计传播量超5000万。特别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之际,我和团队携手郎朗艺术基金会,制作由郎朗倾情演奏的《熊猫》MV,在海内外平台发布推送。《熊猫》MV获得郎朗本人转发推荐,相关话题全网点击量突破2000万,引发热烈讨论,进一步彰显了雅安作为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独特魅力与全球影响力。

  今年5月,我们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设全省首个垂类国际传播机构“大熊猫国家公园国际传播基地”,以“大熊猫国家公园”IP为支点,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建设垂类账号体系,通过数据、图文、视频和慢直播的方式,为全世界受众打开观看大熊猫国家公园“奇幻世界”的大门。

  回顾16年地市媒体人的“迭代”经历,我感受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媒体的形态如何改变,“我有眼光”依然“可贵”,“我在现场”永远“硬核”,而讲故事这门老手艺,历久弥新。(作者:四川省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主任记者熊蕊;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