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克服镜头焦虑 主动全媒转型

2025-07-26 20:03:2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早晨,与传播组小伙伴讨论好新闻如何包装才能冲上热搜;上午,键盘“起火”敲出一篇紧跟热点的财经深度稿;下午,换上年代装出镜,“穿越”拍摄微短剧;晚上,与DeepSeek一起头脑风暴和潮牌联名举办活动的策划案……这就是我作为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一线记者的工作日常。

  激发创意 挺进融媒时代

  时钟拨回到10年前,作为一名刚刚进入报社的“90后”,那时的我笃定,文字和报纸才是新闻存在的最重要依托。然而,变化比想象中要快。媒体融合时代到来,要求我们快速转型成为提起笔能写、对镜头能讲、拿手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既要具备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要在镜头前亲切得体,还需要兼具一定的拍摄和剪辑技术。

  转型是痛苦的。我被迫从一名文字记者,拿起手机学习拍摄,熬夜研究看似简单的剪辑软件,一遍遍对着镜头练习出镜。第一次做直播报道时,还因忘词造成“社死现场”。好在只要肯下笨功夫,不断尝试就会有进步。一路跌跌撞撞,作为“i人”的我,也克服了镜头焦虑,能够对着镜头自然表达。

  互联网是观察多元和复杂社会的一个窗口。我们关注热点财经现象,尝试推出财经时评,从流量社交媒体中找创意,学习抖音网红、小红书博主,创新海报和视频的表达方式。以去年“复盘流量商超‘顶流’打法”系列时评为例,每期时评均有记者出镜作为“美食博主”探店,把专业性强的财经时评以轻松活泼的短视频形式展现,形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进行了财经时评视频化的有益探索。视频浏览量、点赞量均较高,不少视频平台纷纷转载,在产品形态、传播形式等方面融合创新,实现了财经时评报道的出彩出圈。

2025年3月26日,在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相关报道中,曾鸣出镜拍摄“穿越剧”。河南日报社 供图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我们创新借鉴短剧模式,由记者出镜换上年代装,“穿越”回到20世纪60年代,再配上富有年代感的背景音乐,把视频做出了旧电影的质感。视频发布后,吸引了大批粉丝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整合资源 更好服务受众

  “变革”,是当今媒体行业的关键词。应时而谋、乘势而上,河南日报社组建成立以财经全媒体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垂类中心,是在垂直领域进行的深层次融媒实践,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举措。财经全媒体中心拓展“财媒+N”运营路径,重点发展智媒服务、金融服务、数智服务、线下服务等核心业务;中心里的文章高手、视频能手、运营人才越来越多,而我尝试成为一名深耕垂类新闻、有效整合资源、真正服务用户的“资源链接者”。

  我们关注蜜雪冰城上市、Labubu为什么会成为全球顶流、耐心资本如何成长等,镜头更多转向广大市场主体。我们更有网感,更接地气,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运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我们推出《深读·经济》版,《河南人在义乌》《豫商新模样:回归初心与纵横四海》《年轻人为啥爱“吃谷”》等稿件,选题年轻化、紧跟热点、多以观点取胜,文风清新、接地气,够专业、够深度,一改往日“党报体”“综述体”等,令人眼前一亮。

2025年6月3日,河南日报《深读•经济》版关注“谷子经济”等新消费现象。河南日报社 供图

  我们承办河南省首批“美豫名品”发布活动,进一步展示河南“名品”“名企”亮丽风采,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摇旗呐喊;联动一线潮牌,开展“河南首届520时尚消费节”,让品牌与城市、消费者实现零距离情感共振;开展产融对接路演,为项目方与投资方搭建沟通桥梁,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出改变 为了心中不变

  “怎么有效整合资源?”“怎么贴近用户需求?”这是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室、项目制有序运行,新的增长点在探索中涌现,新的变化每天都在上演。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大势,使主流媒体的定位、属性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再是单一的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提供者,而是要迭代升级,成为社会生活的链接者、服务者。

  有句歌词这样唱:“我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变的是技术迭代、形态革新、模式重构的“破局之术”,不变的是党媒姓党、人民至上、激浊扬清的“立身之本”。

  我不确定未来还会发生哪些转变,但我坚信的是,虽然改革很难,但那些在改变中,跌跌撞撞走过的路、咬着牙做过的难,甚至流过的泪,终会在时光里凝成破土的养分。

  (作者: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曾鸣;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