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坚持反映基层、反映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着力发挥民政新闻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奋进力量。
以理服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引领力,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中国社会报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紧贴民政工作特点和实际,努力推出兼具思想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的作品。
2022年,为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宣传工作,中国社会报策划了“足迹·总书记来过我们这儿”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参与记者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先后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8个民政部门和服务机构、19个社区(村),获得大量一手素材,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一个个可喜的变化,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充分展示了各类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呈现了时代大主题、民政大成就。这是一次记者深入践行增强“四力”要求的过程,也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过程。
中国社会报开展“足迹·总书记来过我们这儿”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组织记者践行增强“四力”要求,推出系列报道,呈现时代大主题、民政大成就。中国社会报社 供图
近两年,中国社会报开设“学习时间”“行与思”“学以用”等特色专栏,推出一系列社论、评论员文章及重磅报道,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
以专示人,突出彰显行业特色
对行业媒体来说,立足行业、彰显特色、打造精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中国社会报深耕民政领域,坚持立足民政和服务大局相结合、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相统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统筹,持续深入宣传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的改革创新实践。紧跟民政改革发展、政策创制和基层创新,推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观察”“老年助餐服务在行动”“银龄行动”“乡村著名行动”等一系列专栏专题报道。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锤炼“笔力”不仅体现在深入一线调研、重在内容的深度厚度,而且要体现在多维立体呈现、重在形式的温度热度。2024年5月,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举行。这场民政行业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标志性赛事,既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民政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四力”要求提供了练兵场。中国社会报提前策划,充分考虑用户信息需求,成立包括7名记者、2名视频编辑的报道组,推出消息、通讯、评论及视频报道等多维度、立体化报道,实现了传播广度与深度的突破,全网阅读量达160万+。
2024年5月,中国社会报组织记者深入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开展立体化报道。中国社会报社 供图
以情动人,真切传递人文关怀
媒体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报道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等,更在于传递人文关怀。只有那些触及人心深处、引发强烈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强劲的生命力。这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四力”要求的价值追求。民政业务件件关系民生、事事连着民心,“一老一小”等服务对象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中国社会报引导新闻工作者注重换位思考,运用群众视角,讲好民政故事,传递民生温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社会报推出系列报道《老人眼中“好的养老服务”》,从报道对象的视角展开,用朴实的话语讲朴实的愿望,将“好的养老服务”具象化,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更让人对这项家家都离不开的服务产生了共情,达到了以笔传情、以情动人的效果。
以文化人,广泛传播民政文化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增强新闻作品的价值感召力,持续增进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增强“四力”要求的重要取向。中国社会报持续开展“敬老月”“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的救助故事”“中华慈善奖”“生命文化大家谈”等专栏专题报道,弘扬新时代敬老文化、新型婚育文化、健康殡葬文化、新时代区划地名文化、现代慈善文化,用优秀民政文化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
行政区划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识,今年3月,中国社会报联合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策划推出“何方家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纵横”主题宣传活动。这种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意义的策划,对记者的“脑力”无疑是一次“大考”。记者接到报道任务后,早早进入学习状态,尝试以历史文化为棱镜,以百姓语言厚植家国情怀。报道发出后,广大受众被文章传递的“家国一体的极致浪漫”深深打动。
践行增强“四力”要求是行业媒体需深入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今后,中国社会报将在转作风、改文风上持续发力,以融媒思维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在新时代媒体格局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作者:中国社会报社社长文国锋;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