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安徽广播电视台凌春雨:楚王世界的大和小

2025-07-28 10:30:24 |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台
【字号: 打印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单里,都有一个名字——武王墩。经发掘,它被证实是战国时期楚考烈王的墓,也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

  负责武王墩考古发掘项目的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宫希成,也是第一次走进“楚王的世界”。而第一次,往往会遇到难题。2024年3月,“拆解榫卯结构”这个大难题,就出现在开启古墓“盲盒”的关键阶段。

  武王墩主墓亞字形椁室的上方,有400多根巨大的枋木和盖板。这里的一根木头就重达2吨,比一辆小轿车还重。而主棺所在的中室上方的4根大枋木,以榫卯固定的方式牢牢地“咬合”在一起,互相牵制,整个锁死。2000多年过去,木头发生变形和腐烂,让它们更是融为一体,想要拆解就意味着损坏。

  怎么拆?干了一辈子考古工作的老专家也从没处理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用千斤顶慢慢卸力,用起吊机一点点松动,用手小心翼翼地清理。一天、两天、三天,榫卯结构没有一点松动。直到第四天傍晚,当夕阳的余晖照进墓室,大家惊喜地看到,这个“抱”在一起2000多年的榫卯结构,终于出现了一点点缝隙。随着榫头慢慢退出卯眼,他们才看到,在卯眼里面,竟然还有一些小的木楔子,古建筑学教授介绍,这应该是当年为防止拆解而设置的死榫。所以,把“死榫活解”,武王墩考古队算是做到了。

  为什么要冒险费劲地去拆解这个大型榫卯结构,而不选择更省力的切割方案,宫希成说:“尽可能原样保存下来,留下来,再展示出来,才算更好地把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我想,这次拆解之所以费时费力也要做成,是源自考古人对文化遗产微小细节的珍视和保护。

  文化遗产的发掘,要保护与传承并行。想要大影响,就要从小处着手。在做跟踪报道的日子里,总有人对我说:考古还是小众了一些。于是,我在已经更新了40多集的《楚国那些事儿》系列短视频中问大家:你家是哪个郢的?评论区纷纷报地名,有人恍然大悟:原来我是楚国人啊!我又请大家猜猜看楚王的酒杯能倒几两酒,来介绍精美的漆木器和先秦酒文化;我问用这么重的青铜鼎怎么吃饭,来讲述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我告诉大家我们爱吃的淮南牛肉汤,也曾经煮在战国时期最大的楚鼎里。这些历史的点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过去。

  我在报道中寻找这样的链接,让看起来有些“古里古气”的文化遗产,活泼鲜明地走进大家的生活。让文物在笔下活起来,让文明在报道中亮起来,请旧的时光拥抱新的思想,让古老的智慧浸润年轻的时代,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楚王的世界很大,大得可以让我们向文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去提无数个问题。楚王的世界也很小,小到一件文物,一次报道,一点关注,就会让我们感慨:这,就是古老的中国。一个个这样的时刻,会让我们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