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技术变革正深刻重塑新闻传播生态,推动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和舆论场景发生系统性迁移。算法驱动下的注意力竞争、平台逻辑主导的内容分发以及数字主体意识的强化,使主流媒体面临舆论主导权被稀释、价值表达力被削弱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战略定位日益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提出了传播生态深刻变革下的治理需求,也为中国新闻业的整体重构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纲领。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其所展现出强大的现实解释力与指导力,在理念革新、内容重构与结构重塑等诸多关键议题层面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确保主流媒体在舆论生态剧烈变动中守正创新、固本强基,真正构建兼具制度张力与传播韧性的舆论引导体系。
驾驭技术革命 掌握智能时代的舆论主导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新闻事业快速发展,深刻重塑了新闻业态与舆论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不再是传统的“宣传话语优势”,而是综合把握新平台规则、新传播逻辑和新认知结构的能力。主流媒体唯有主动顺应并深度驾驭这场技术革命,才能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占据主阵地、稳住主导权。
当前,各级主流媒体正加快推进“内容+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其围绕“5G+4K/8K+AI”战略,全面推进内容生产智能化、传播渠道矩阵化、用户服务精细化,实现主流声音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深触达的传播跃升。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总台广泛采用国产装备,以超高清技术推动大小屏融合传播,以云网一体的技术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全媒体生产体系,初步形成技术驱动下的新质传播力。
但技术并非中立,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成式技术,其“赋能”与“失控”并存。大模型提升内容生成、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深度伪造”、AI“幻觉”和算法偏见等风险,冲击新闻真实性与媒体公信力,并加剧未来“认知战”和“舆论战”的风险。面对这场认知安全的攻防战,主流媒体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意识筑牢“内容防火墙”:一是要加快制定内容审核与技术伦理标准,建立AI内容标识等防护机制,守住真实性底线;二是要推动“主流算法”构建工程,借助党管媒体、党管数据的机制优势,掌握信息技术的治理主动权;三是要加强新闻从业者的技术素养与政治意识培训,避免人机协作中“技术压制价值”的隐性倾向。唯有驾驭技术、防范于未然,主流媒体才能在复杂的信息场中稳中有进,于大变局中立于不败。
坚持群众路线 激发群众办报的数字生命力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办报”作为群众路线在新闻领域的具体实践,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理念。回顾中国新闻实践史,“群众办报”思想曾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作用。自延安时期起,中国共产党就充分意识到新闻工作不能脱离群众,逐步建立起涵盖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党报通讯员制度,充分发挥工农群众主体性。1951年《人民日报》通讯员人数突破万人,实现党的声音与人民心声的双向贯通。今天,在“人人皆握麦克风、处处都是舆论场”的新格局下,技术革新为“群众办报”的再激活提供了现实基础,主流媒体更应顺势而为,推动群众从“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焕发新闻工作的数字生命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首次引入“写易”智能创作引擎和语音留言功能助力全民建言,汇聚科技、民生、乡村振兴等方面16万条建言。人民网 供图
群众在哪里,主流媒体的主阵地就要建在哪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首次引入“写易”智能创作引擎和语音留言功能,不到一个月收集意见建议超16万条,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数字通道。新华网则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推出“AI了新生活”项目,通过AI主播互动机制打造“全民播两会”玩法,激发公众对两会热点的关注与表达。这些融合实践充分表明,主流媒体正以平台创新和技术赋能不断拓展“群众办报”的边界,使人民在新闻生产中真正拥有“在场感”与“表达权”。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不是旁观者,也不是裁判员,而是共同体的组织者、发动者和服务者。只有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真正把人民放在新闻生产的中心位置,才能构建起同人民心声同频共振、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的传播共同体。
重视新闻价值 构建价值传播的生态闭环
系统性变革越向纵深推进,主流媒体越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技术赋能、“流量至上”的浪潮冲击下,新闻的价值该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应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流量逻辑冲击下,部分媒体为防止其在算法机制中被边缘化,出现了议题设置随波逐流、标题表达情绪化、内容生产娱乐化等现象,导致新闻的公信力逐渐削弱。新闻不仅要“吸引人”,更要“引领人”;不仅要“传信息”,更要“聚人心”。主流媒体必须重回价值起点,坚持真实、理性、有温度的内容标准,以稳定可持续的价值体系提升舆论引导效能和公信力。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重塑以价值为核心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围绕群众关注、社会痛点和发展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度报道,践行增强“四力”要求,打造有分量、有深度的优质内容。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其川观新闻客户端推出“棱镜计划”,聚焦具有社会价值的网络热点线索,深入一线调查还原真相,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着力打造具有深度与权威的原创报道高地。另一方面,要健全价值传播的生态机制,推动主流媒体联合平台、机构和专家,形成“议题协同—内容共建—社会联动”的传播矩阵,使主流声音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共鸣”,从“话语发布”走向“意义共建”。
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是在深刻的技术革命、舆论生态重构与社会结构演变背景下展开的结构性调整。主流媒体不仅要“转型”,更要“转型得当”,在坚守党性人民性原则的同时实现传播逻辑的升维;不仅要“融合”,更要“融会贯通”,在技术驱动中实现价值回归与主体再造。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指导,才能确保中国新闻事业在变革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在新时代传播格局中持续发挥主流舆论的中流砥柱作用。(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洪磊、硕士研究生张霞;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