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内部人才流动招聘海报集锦。天津海河传媒中心 供图
媒体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在舆论生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队伍活力,以融合转型重塑人才优势,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骨干力量。
2018年以来,通过6家局级机构“合六为一”应运而生的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深度融合,海传人突破身份界限、打破媒体壁垒,在内容生产的主战场、在融合转型的最前沿锻造本领,推动优质内容产能持续释放,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
流动机制提升人才价值
传统媒体转型,最难的不是技术迭代,而是人心再造。从2018 年深秋开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市管干部率先打破“领域壁垒”,除个别岗位外,均实现跨媒体形态分管——或以报纸严谨思维统筹广电,或以新媒体视角指导传统媒体转型,树立融合标杆。
中层干部轮岗掀起“跨界风暴”。以 2021 年、2024 年机构改革为契机,59 名中层干部变换赛道:有的将党报深度优势注入新媒体创作,有的把电视制作工业化标准引入广播生产,有的携广电视听经验重塑新闻客户端,有的将采编视角转化为经营思维,更有经营能手转战行政部门助推管理创新。这场跨越采编、经营、技术、管理各领域的干部流动,打破部门藩篱,催生出“1+1>2”的融合效应。
严格执行“事业编制只出不进”要求,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成立以来,岗位空缺多通过同质化部门合并或内部招聘解决,“揭榜招贤”成为中心人才流动的特色机制,1100 余人次的“迁徙”实现了人才内部循环、共享融通。天津日报以开放姿态接纳今晚报同仁,不把“新人”当“外人”,积极“给活儿”压担子,快速融合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科教频道 50 名员工转入电视新闻部后,放下包袱,迅速找到新归属,焕发新的生产热情。今晚报5位处级干部放弃职务,重做一线编辑记者。电视编导刘铭洋转岗广播主持人,今晚报王爱滢从文字记者转型电视纪录片导演,摄像记者刘立文从行政二线转岗新闻一线,他们都成为中心人才流动的践行者。
“流动即成长”的生态使得人员流动不仅是岗位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人才价值重塑。文化交融碰撞中,“海传人”新身份认同正在形成——不再囿于单一媒体形态,而是成长为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融合型传媒人才。
薪酬机制重构奋斗价值
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薪酬体系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工具,而是成为驱动人才价值释放、推动传媒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的薪酬改革大刀阔斧,通过“封存档案工资、重构薪酬结构”,将基本工资压减 40% 注入绩效池,向一线岗位、“急难险重”岗位倾斜,向“创新创优”、创造性劳动倾斜,向融合报道倾斜。改革后的考核体系如同精密的“价值天平”,每一次创意突破、每一篇爆款报道都能精准转化为薪酬增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导向下,“躺平者”失去空间,某员工连续 6 个月考核未达标自动离职的事例,印证了“以业绩论存在价值”的刚性约束。
天津日报的考核考评机制在坚守党报底色中激发创新。建立“见报前差错公示”与“稿件前置查重”双保险,倒逼采编人员回归内容创作初心;大幅提升重点稿件、原创优秀稿件打分权重,让深耕一线的记者获得超额回报。数据见证着变革成效:2024 年 A 类高分稿件数量比2023年同期激增数倍,“文抄公”销声匿迹,记者下沉基层、打磨精品的热情空前高涨。
津云新媒体构建起绩效激励矩阵:作品质量激励体系从新闻价值、内容创新、社会影响力、传播广度与深度等多个维度评估,让具有思想深度、人文温度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账号运营绩效奖励机制丈量传播效能,针对阅读、点赞、转发等核心指标,设置阶梯式绩效奖金;在国家级奖项配套激励层面,以专项奖金致敬卓越。三大机制协同,形成从日常创作到精品攻坚的全链条激励闭环。
制作部后期工作室的转型,更是薪酬机制撬动观念革新的缩影。曾经的“等靠要”团队,在节目生产“内循环”政策与项目制的双重驱动下,变身主动出击的市场先锋。通过将节目制作质量、效率与绩效深度挂钩,团队成功中标《非你莫属》《幸福来敲门》《跨时代战书》等头部节目后期制作,同时构建起全流程工业化标准。在大型真人秀《汉语桥》67T 原始素材、30 天工期的挑战中,团队昼夜奋战证明:当奋斗价值得到量化认可,传统媒体人同样能迸发出创新能量。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薪酬机制改革让“多劳多得、优稿优酬”落地。深度融合后,搭建跨媒体发稿、兼职平台,累计为采编人员提供1000多万元的跨媒体创作报酬。身份标签被打破,编制界限被消弭,取而代之的,是以贡献为核心的全新价值标尺。
激励机制涵养人才生态
2023年召开的首届人才大会标志着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人才工作进入体系化、制度化新阶段。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以系统性思维构建“选育用留”全链条激励机制,通过“十项举措”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
创新选拔,激活蓄水池。在人才选用环节,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实施内外双驱,2023 年启动首次全国性招聘引入高层次采编人才,2025 年瞄准AI 技术、融媒体运营等新兴领域持续发力;内部通过“揭榜招贤”激活存量人才。采用“自荐+路演”选拔模式,为人才搭建“被看见”的舞台,首批天津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评选中,81名候选人现场述职,其中“85后”占比近60%,全员进入中心后备人才库。
立体化培育,锻造全媒体生力军。构建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培养体系,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年均组织百名记者深入基层采写“带露珠”报道2000余篇。青年记者在抗疫、抗洪、天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等报道中增强“四力”,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臊子书记》团队从陇南深山带回了扶贫故事,也带回了“脚上有泥、心中有光”的职业信仰。与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部校共建,通过“全媒体达人培训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搭建内训师体系,打造“海河传媒大讲堂”等品牌项目。新兵训练营强化政治引领与实战技能。首届人才节技能大赛让技术能手、网格员登台,营造了崇尚技能的氛围。
项目制用人,搭建价值实现舞台。大力推进“人才+项目”培养模式,搭建100余家融媒体工作室,超1000名传统媒体人以柔性团队方式参与新媒体创作。以战育才,在重大宣传任务中锻造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骨干,“蹲苗计划”“大战大考”中,青年导演牛晓倩带领团队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相声春晚;电视主持人闫征转型全媒体记者,8次获中国新闻奖,获得长江韬奋奖;广播主持人李大卫站上卫视舞台摘得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都市体育频道转播团队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转播中展现“中国精度”;教育频道纪录片团队把《老字号 共潮生》变成具有生命力与传播力的“文化爆款”。首届“创客海传”创新大赛上,青年领军人才宋林轩、路一帆团队获资金扶持,青年编导凭借创新案例脱颖而出。“以赛促创”机制,让优秀创意获得孵化落地的机会,“赛场选马”机制,让人才在公平竞争中尽显风采。
暖心留才,构建发展生态圈。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构建起“荣誉—收益—成长”三位一体生态,重奖国家级奖项获得者、优质节目团队。将潜力骨干放在关键岗位扎实历练,一批40岁左右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走上中层岗位,展现了人才梯队的活力。通过“海河聚能计划”,知名编辑记者、主持人在新媒体平台发挥“头雁效应”。党建引才、暖心工程塑造“奋斗即荣耀”的组织文化,形成员工与中心的双向奔赴。
从“选”的开放包容,到“育”的精准赋能,再到“用”的大胆创新与“留”的暖心保障,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激励机制与工业化改革、现代化管理形成有机统一。它推动人才打破思维定式,以产品经理姿态打磨作品;促进各个运营主体从固化部门向灵活协作的“阿米巴模式”转变,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破局立新,人才为要。站在媒体融合深水区回望,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人才突围实践证明: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人的融合,传媒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当工业化思维重塑生产流程,市场化导向重构分配机制,现代化理念涵养人才生态,传统媒体就能在数字浪潮中重掌船舵。海河奔涌不息,改革未有穷期,海传人将继续书写精彩篇章,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作者: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组织人事部;编辑:吴宇晨、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