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的相关报道,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宣传亮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进程中,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秉持“大整合、分步走”原则,对本地区广播电视台、报社和《北极光》文学杂志社进行整合,组建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坚持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重构机制、重塑体系,实现了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站+新媒体矩阵”的全新媒体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地市级主流媒体。
凝聚思想共识 深化提质增效
顶层设计促改革。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破解难点堵点,形成专门方案。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领导协调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地委编办在讲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性使用编制;财政部门全力配合,为改革出谋划策;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发挥本领域职能作用,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等,最终确保改革任务按照时间表和布局图如期推进。
凝聚共识强信心。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抵触到形式上接受,再到心理上认同,完成了一场艰难的自我蜕变。实践证明,只有放眼长远,算好成本账、收益账、人心账,保证职工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才能推动媒融、人融、事融、技融、心融,进而通过改革,改出希望、改出凝聚力、改出精气神。
整合资源要素 构建全媒体系
推动全媒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整合所属媒体机构、人员,从思想深处摆脱路径依赖,面向互联网转型,重点创建“中央厨房”,优化采编流程,对各类传播平台资源、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调配,实现融媒体资源有序高效地聚合、管理及共享,实现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的有机融合,达到新闻传播步调一致、共同发声。
构建全媒生产传播体系。坚持以移动客户端为龙头,以频率、频道、报纸为基础,倾力打造融媒体中心客户端,探索“新闻+”运营模式,提供满足林区群众基本需求的线上政务服务。在“北极兴安”客户端设立民生服务板块,以受众视角突出服务功能,形成网络优先、移动优先、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和舆论引导平台。
加大全媒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梯队建设规划,加速人员转型融合,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内部培训与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融媒专家或采编精英进行讲座培训。分批次定期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媒体融合先进地区“取经”,充分利用好业务培训、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队伍的融媒意识和业务能力,着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为持续深化融媒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参加《广西小砂糖橘回家!我们一起云接机》主流媒体接力直播报道。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推进融合发展 形成变革合力
破立并举攻坚克难。新组建的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坚持移动优先,把更多力量投入到采编一线,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同步启动融媒指挥策划平台、融媒信息采集平台、融媒节目生产平台、全媒发布平台和中心网络系统为主体的“四平台一网络”建设,同步实施,一体推进,跑出改革“加速度”。
形成矩阵协同发力。强化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关停并转落后产能,引领优质内容生产向移动端汇集,“大兴安岭日报”客户端下架,新闻内容整合到“北极兴安”客户端;“大兴安岭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并进驻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第三方平台,已形成8家媒体、73个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化与中央主要媒体、省媒等主流媒体以及搜狐等商业平台合作,形成了“央媒+省媒+地媒+县媒+商业平台”的传播格局,构建了“纵贯线”一体化传播新体系。
做优内容提质增效。大兴安岭融媒体中心成立后,传播内容升级提质增量,推出更多适合移动、社交传播的新闻产品,以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大兴安岭发布”早安贴深受用户喜爱;创新开展云直播传媒合作,加入《广西小砂糖橘回家啦!我们一起云接机》融媒报道矩阵,巧将“泼天流量”化为发展动能。
改革永远在路上,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将持续深化融媒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生产优质内容,焕发创作活力,努力实现从“物理相加”向“化学相融”转变,真正达到1+1+1>3的华丽蜕变。(作者: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李睿军;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谷泰运、胡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