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主流媒体如何拥抱系统性变革?这场培训“烹”出干货

2025-07-29 17:44:1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7月21日至23日,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2025新媒体内容建设负责人培训班在昆明举办。

培训现场

  本次培训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指导,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云南网承办。来自中央新闻单位、省级主流媒体及地市级融媒体中心的120余位新媒体内容建设负责人参加。

场下学员认真聆听。

  此次培训班以“理论研习+案例研究+实地研学+交流研讨”的方式,旨在加强主流媒体新媒体内容负责人队伍建设,探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方法路径。授课专家既有来自各级主流媒体新媒体一线负责人,也有新闻传播领域知名专家;既有长期深耕抗战史实研究的文化学者,也有参与“苏超”“村超”等现象级IP传播的“操盘手”。

以实战破题:直击新媒体内容创新痛点

  “什么样的作品堪称时代精品?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中国好故事?”——这既是时代之问,更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叩问。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通过一场生动的专题授课,带领学员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结合多个中国新闻奖获奖案例,生动阐释了新闻工作者学思想、促实践,创制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的理念、方法、路径,鼓励新媒体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善于传播,多生产有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的新时代新闻精品佳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唐怡以《改进文风 创新表达》为题,结合“央视新闻”的优秀作品案例,解析爆款背后是推动文风“转新走实”的探索与实践,揭示了唯有俯下身、沉下心捕捉鲜活的内容才能实现流量与质量共赢的传播规律。

  北京日报社“长安街知事”编辑部副主任郭涛以“长安街知事”工作室、“长安观察”等栏目为例,阐述了主流媒体如何以创办融媒体工作室为抓手,重塑品牌价值。面对当下流量贬值、增量变少等困境,郭涛结合工作室运营提出破题新思路,推动学员深入思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培训班邀请辽宁省记协主席丁宗皓系统梳理东北抗战研究和传播中的关键问题,重点分享《辽宁日报》近年来在抗战主题宣传的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主流媒体在历史传承与集体记忆建构中的责任担当和专业力量。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结合自己2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联大口述史的采制经历,讲述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精神的传承之道: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变什么?怎么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正确理解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找准各级媒体平台的正确定位,鼓励媒体从业者拥抱新质生产力,努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大模型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充分运用传播规律“破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指出,大模型技术正重构互联网传播生态,媒体应高度重视、积极拥抱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先进技术促进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

  本次培训创新设计“‘苏超’对话‘村超’”环节。江苏省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孙庆以《“苏超”爆火背后的媒体运营策略》为题,诠释“苏超”的走红,是“自媒体”助燃与主流媒体托举共振的结果——“自媒体”先声夺人,让流量有燃点;主流媒体接力托举,让影响有广度,两者合力以内容创新推动流量转化。贵州“村超”总策划欧阳章伟围绕贵州“村超”的起源、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和传播实践展开。“村超”以足球为载体,靠群众力量和传播思维激活流量密码,赋能乡村振兴,是传播思维深度服务基层的成功实践。通过“村超”和“苏超”的对话,学员深入了解顶流IP“破圈”传播的成功之道,为主流媒体参与文旅体育领域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提供了范本。

以学促变:研讨主流媒体传播新生态

  本次培训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在深学理论中思考发展方向,在历史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案例分享中获取经验启迪,在交流研讨中实现互学共促,学员们深感学有所获,管用解渴。

  “本次培训含金量高,对我来说是一次充电蓄能。”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柏岩英提到,培训内容丰富,设计用心,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又有实践层面的经验传授,为主流媒体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重要能量。“像报纸这种传统媒体,更需不断强化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技术思维,要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增加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内容生产不能关门进行,而要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内容生产。”

  作为一名“95”后的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央视网新媒体运营中心业务总监杨瑞表示,为期三天的培训干货满满,收获颇丰。“如何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最重要的就是抓细节!”主流媒体要创新表达、贴近观众解决新媒体创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杨瑞说:“很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经验欠缺,而现在的用户对内容要求更加严格,下一步,我们在工作当中也会加强自己专业化的培养。”

  “三天紧凑的学习,专家同行授课、现场情景教学,帮助我们从历史根脉中坚定文化自信,从前辈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优秀作品中吸收成长养分。”解放日报·上观编辑中心总监秦红用“启思满满”“收获满满”来形容本次培训。他说,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哲学逻辑的视角,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加深了新媒体工作者对创制新时代传世佳作的理解和认识。

以行问道:“行走的课堂”带来新视野

  培训班采用“课堂+现场”的教学模式,组织学员实地参访西南联大博物馆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年在昆明合组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滇八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在滇八年办学的历史见证地。

学员们赴西南联大博物馆实践教学。

  现场,学员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了解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救国、学术报国的光辉历程,感悟联大人“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和爱国情怀。

  此次现场研学不但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为新媒体内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精神启迪,激励当代新闻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薪火,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培训班成员参观了云南日报社史馆,从云南日报创刊、发展、改革、融合等多个维度了解创刊75周年来的奋斗历程,考察云报集团在媒体融合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系统性变革成果。

学员们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实践教学。

  大家认为,作为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推进全国新闻界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品牌项目,此次新媒体内容建设负责人培训班的举办恰当其时,为全国新闻战线建强专业队伍、创新内容生产、推动媒体融合注入新活力、开拓新视野,必将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