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进入新一轮的角逐,有这么一家媒体始终称自己为“江苏人”。作为省级媒体,“江苏新闻”社媒矩阵坚持“江苏”定位,传递属于江苏人的拼搏精神与创新活力。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荔枝新闻中心唐颖等向中国记协来稿,讲述“苏超”期间的报道思考与创新。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丨请问:怎么证明你是江苏人?
本文作者:唐颖 孙樱 任思燕
这个夏天,“苏超”燃爆全国。
当绿茵场上的热血与激情融入“江苏新闻”的镜头和笔触,一场体育与传播的奇妙化学反应就此迸发。
(一)
曾有网友在“江苏新闻”评论区留言:“苏超”开赛以来,称自己是“江苏人”的,只有江苏银行和“江苏新闻”。
没错,开赛至今,我们每天都要忙着回答网友们的“灵魂拷问”:你站哪边?感谢“江苏新闻”的账号定位——“江苏人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
“江苏新闻”不仅要追逐热点,更要引导热点;不仅要“超有梗”,更要超越“梗”,从网络热梗中挖掘深度价值。
我们希望透过“苏超”,让全国网友感受到江苏的体育精神、城市魅力与文化张力——这是赛事背后最值得被看见的价值内核。
以“燃情苏超”为主题,“江苏新闻”秉持“线上线下联动、大屏小屏互动、新闻报道+赛事直播+融媒体产品+评论引导”的策划思路,推出赛前探访、赛事直播、现象解码、跨界观察、趣味纪实等原创内容。
我们既捕捉赛场上万人呐喊的热烈氛围与球员拼搏的矫健身姿,也挖掘 “草根球员”为城市荣誉而战的热血故事,更以文旅消费的鲜活场景和赛事背后的暖心细节,讲述属于江苏的特别故事。
在报道中,我们秉持“一碗水端平”的立场:一边发布《南通4:0 战胜泰州!“南哥”不仅学习好,踢球也棒!》为领头羊南通喝彩,一边又为暂时落后的常州打CALL《太有才!常州人把“苏超”梗玩成了行走的 GDP》;刚聚焦完《今天下午三点半,“南哥”地位保卫战》的紧张对决,马上又端出《“苏超”休赛,“十三太保”的新互动被网友直呼“太有爱”!》这样的温情小甜点。
赛场内,记者们分着主客队球衣直播采访,全方位呈现赛事中的拼搏精神;赛场外,我们挖掘“十三太保”的个性标签,推出《学霸南通凭什么领跑苏超积分榜》《苏超三十六计:常州的“侏罗纪”脑洞》《霸王项羽“穿越”助威苏超宿迁队》等报道——凸显每座城市的赛事特点。
借“苏超”之势,聚精神之力——“江苏新闻”作为“江苏人、江苏事”的记录者,在传播中收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此外,我们推出的“苏超”文创帆布包中,印有“我是江苏人”字样的款式意外成为最抢手的单品。身在外地的江苏网友留言:“求背包证明江苏人身份”“在江苏的外地人背这个包能‘转正’吗?”
这一刻,平日里被调侃“散装”的江苏,竟因一只帆布包达成了难得的共识: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
(二)
“苏超”并非职业联赛,却赢得无数人喜爱;常州队虽连连失利,却迎来城市与球队的高光时刻——这正是“人民的‘苏超’”所独具的魅力。
作为属地媒体,江苏广电总台是较早并持续关注“苏超”的主流媒体之一。5月9日,“江苏新闻”就推出首场直播“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重磅来袭”,这也是最早关于“苏超”内容的直播。两个多月,“江苏新闻”社媒矩阵传播量达7亿,32个话题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270多条进入热榜——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独到视角和创意,去挖掘“苏超”的魅力内核,使其被更多人看见。
在“苏超”报道中,我们敢于玩梗、勇于创新,推出系列AIGC短视频、海报等一大批全媒体创意产品。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苏超地锅鸡1比0拿下醋坛子》《苏超梭子蟹1比1战平大闸蟹》《笔画保卫战!丨州未能保住最后的笔画》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创意内容,通过“玩梗”与粉丝网友实现双向奔赴。
我们联动网络达人“叨叨傅”策划推出《叨叨傅聊苏超》系列短视频;联动全省各市融媒体中心、官方政务账号及文旅平台,开展拉歌和家书传递;联动音乐人卞留念创作《万众一心》《快乐第一》等原创 MV……单条视频播放量均突破百万。
我们还率先与湖北黄石广播电视台(江苏曾对口支援湖北黄石)开展云端互动,发起“十四妹”及相关话题,无数网友留言 “看哭了”“这是苏超的力量、足球的力量”。这种联动传播模式,为体育赛事的创新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
足球的真谛在于全民参与,足球的未来寓于群众之中。
我们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以粉丝视角感受“苏超”的温度:比赛失利,常州队队长眼中闪烁的泪光令无数网友动容;赞助“苏超”赛事的烧烤店老板娘深情感谢常州圆了她的创业梦,《常州,容得下“理想”,也容得下“烧烤”》引发强烈共鸣……每一个平凡人的拼搏努力,既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法宝,更是我们永不熄灭的信念。
6月21日晚,当常州0:4不敌南京时,无数网友涌入“江苏新闻”互动区,留下了“他们像极了平凡的我们”“加油常州队”“输球不输拼搏精神!”等数千条评论、数万次点赞。这些滚烫的留言催生了《苏超有光 照亮我们平凡的拼搏路》深度报道,凝聚成照亮平凡奋斗的精神之光,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
(三)
媒体不仅要追逐热点,更要冷静、深度思考:在众声喧哗中,我们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聚焦什么?防范什么?
两个多月内,江苏台累计推出《呵护成长中的 “苏超”》《从“何以苏超”到“何止苏超”》《“苏超”时评》等40多篇重磅评论。
针对网络舆论中初现苗头的地域攻击倾向,我们推出《解码“苏超”:江苏魅力的辽阔展开》,解读“十三太保”看似“大内斗”实则“大融合”的美美与共之态、幽默包容之气。《“苏超”:一脚踢出的不仅是球,还有城市“共赢”新局势!》主动引导议题,解读赛事“温度”与城市“热度”的共生之道。《时评・何以“苏超”》深入探讨涵养、保护、引导良性竞争意识的重要性。
针对一些网络谣言,我们也积极主动发声,《“欢迎范大将军来南通看球!”“苏超”让所有人在足球世界里找到共鸣》《前国足球员将加入“苏超”?有关部门回应》等多篇评论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尊重并包容各方意见。
此外,《“抄”苏超不如“超”苏超!》呼吁以创新超越代替简单模仿;《常州容得下“理想”,也容得下“烧烤”》展现了江苏优良的营商环境;《没有一场0比0 苏超热得“滚烫”》彰显场场有进球、场场真比拼的拼搏精神……40多篇重磅评论,深刻诠释了这场以足球为名的全面“超越”。
(四)
从省内到省外,从官方媒体到自媒体,“苏超”强势破圈、引发全网高度关注。在这场席卷舆论场的传播浪潮中,作为属地主流媒体的“江苏新闻”,何以出圈?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澎湃活力。“苏超”是荔枝新闻中心成立后迎来的又一传播大考。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态势下,我们深切体会到:“核心团队与核心平台一体化运行”“一支队伍服务多平台传播”的顶层设计,正迸发出强大的生产效能。
专业团队托举传播“顶流”。自“苏超”开赛以来,江苏广电台领导牵头,荔枝新闻中心成立专班,与承担赛事直播的体育团队密切合作,系统谋划、精准策划,实现策采编审发、互动反馈全流程一体化运作。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执行,以全链条协同作战的专业势能,推动正能量与大流量深度共振。
扎根人民激发的无限创意。火热生活是新闻的富矿,秉持“人民的足球”这一理念,草根球员、普通群众、观众网友成为“江苏新闻”的报道主角、灵感之源。我们贴近贴近再贴近,与参赛者和观赛者共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