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张严平笔下的人物肖像《时代面孔》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张严平是高级记者,也是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这是一本约500页颇为“厚重”的书,收录了她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采写的多篇代表性报道。
2025年4月,张严平笔下的人物肖像《时代面孔》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约500页颇为“厚重”的书,收录了她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采写的多篇代表性报道
张严平1982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新华社工作了30余年,承担了大量重要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等。2021年10月,新华社建社90周年前夕,新华社党组授予她“新华社卓越贡献奖”。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为《时代面孔》撰写的卷首语中写道:新华社是万人大社,获此殊荣的只有5人,张严平当之无愧。
张严平有自己的职业特长,她擅长写人物通讯,以人物报道著称,采写了一大批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时代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将军、科学家和领导干部,也有来自基层一线不平凡的人。记者是一个职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要成为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多面手,是很难的,好的记者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特长,这是阅读《时代面孔》带来的思考。记者如果能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有自己的职业特长,更有利于记者成长成才,成为名记者、大记者。
记者的职业特长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和积累,一个记者才能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当张严平在人物报道上崭露头角之后,她开始一次又一次承担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任务,而她记者职业生涯的后半期,更多是从事人物典型报道,最终以人物报道著称。
做记者,没有人不想成为名记者、大记者,媒体也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名记者、大记者,但能够成为名记者、大记者的只是少数。担任过新华社社长、总编辑的何平曾说:“我们的记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风格,比如张严平的稿子一拿来,不用看名字,一读就知道是她的。我们的编辑要努力保护记者的风格。”以人物报道著称的张严平,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名记者、大记者的呢?《时代面孔》中有答案。
一个记者就像一棵树,能长起来,需要经历的东西太多了。张严平能成为名记者、大记者,既与她个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有关,也与新华社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帮助培养有关。《时代面孔》不是一本单纯的记者个人的新闻作品集,书中所附的采访手记和记者心路内容,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一个好记者是怎么炼成的,这对媒体如何引导、培养记者成长成才有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善于发现闪光点鼓励记者
张严平自我评价说,自己生性内向,不善言辞,脑笨嘴拙,本应是最不适合当记者的一类人。然而,命运给她一个挑战,让她成了一名记者,而且还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最终能成为名记者、大记者,背后与新华社同仁们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鼓励有着直接关系。“是新华社给了我人生的理想”,张严平说。
张严平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初期,是在新华社国内部值班室做“第一读者”。一天,她得到消息,15岁的彝族小歌手曲比阿乌要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参加一场大型演出,她想这可以写一篇晚报稿,编辑便让她去试试。彼时,张严平对新闻还一窍不通,她当晚便赶写出了一篇300字的小稿,兴奋不安地交给了值班的国内部值班室主任舒人。稿件被改得密密麻麻,相当于舒人重写了一遍。稿件被多家媒体采用后,舒人在大会小会上表扬这篇小稿写得如何好,却只字不提自己背后的修改,这让张严平充满敬意。
徐心华当时是张严平所在的政治采访编辑室的主任,一次,张严平费尽力气写出了一篇毫无章法的稿件《英雄丰碑》,徐心华拿到稿件后皱着眉头编辑了整整一天,每一页都被改成了“大花脸”。稿件最后署名“新华社记者张严平”,以《在亿万人心中树丰碑》为题播发,这篇稿件后来成为获新华社表扬的稿件,国内部编前会上更是多次被肯定。徐心华说:“小张的稿件确实需要编辑编辑的,枝枝杈杈太多,但是她的稿件一搭眼就总有那么一点让人心动的东西。”这一肯定、鼓励,给了张严平莫大的信心。
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闪光点和不足,不能苛求大家都完美无缺。张严平的成长经历也启示媒体要善于发现记者的闪光点和长处,对记者的积极尝试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能只看到记者的缺点和不足,而看不到记者的闪光点和长处。
用好指挥棒积极培养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评价体系既是度量衡更是指挥棒,媒体用好评价体系,是引导记者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张严平在政文采访室工作时,时任室主任刘思扬深知她的长处和短处,便把她从日常的跑口采访中抽离出来,只负责人物报道,并决定对她不按常规稿件数量考核,只需完成手上的人物报道,就视为完成考核任务。这给了张严平发挥专业长处的最大空间和安心环境。
张严平后来能成为以人物报道著称的名记者、大记者,这种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方式,无疑对她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给个人开设专栏支持记者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记者众多,张严平能脱颖而出,除个人在新闻的道路上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外,新华社的关心和培养也是重要因素,比如给她开设工作室和个人专栏。
2010年初,新华社开设了第一个记者工作室“严平工作室”,并开设了第一个个人署名专栏《严平走近》,旨在记录大时代下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为此,国内部还选调了两名记者与张严平并肩作战。专栏的首篇报道《王争艳,冬天里最温暖的故事》,报道的是武汉金桥社区医生王争艳赤心为老百姓看病的感人故事。张严平还是新华社的首位领衔记者。这些,对她来说,既是极大的鼓励,也是给予了重任。
工作室的成立和专栏的开设,给张严平进一步全心做好人物报道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空间,也让她最终成为以人物报道著称的名记者、大记者。新华社对张严平多方面的培养和支持,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
在重大新闻现场淬炼记者
张严平并不完全只是单纯地做人物报道,她还多次参加汶川大地震等战役性报道。在重大新闻现场进行采访,让张严平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淬炼,让她向名记者、大记者又近了一步。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去四川采访的情景,张严平仍历历在目。头几天,她和同事一直笼罩在巨大的悲伤中,几乎看不到光在哪里,不知道该采写什么,直到他们在陈家坝乡遇见年轻的乡党委书记赵海清。可是,张严平这次采访完成的初稿《遍地英雄》被“会诊”时,大家的意见让她几乎蒙掉,但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听,稿件的主要问题是所要表达的主题不清晰,让人读后不得要领。
直到文学博士出身、时任新华社社长的李从军背出美国女诗人蒂丝黛尔的《像大麦那样弯下腰去》,张严平瞬间就找到了稿件的方向。彻底抛弃初稿,第二稿标题《太阳照常升起》后被改成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内容经精心编辑后,最终成了一篇催人泪下、动人心魄的好稿,成为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顶天立地、抗震救灾、坚韧不拔、永远朝向明天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纪念。
2010年玉树地震后,张严平乘坐运输机进入灾区,就采访和生存条件而言,这是一次比汶川更为艰苦的挑战,每个记者都必须拼出身体最大的极限,坚持再坚持。全国默哀后的第一个清晨,玉树大雪,张严平和同事一起写出了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通讯《格桑花依旧会开放》。这次采访,他们还在仅有一天写稿时间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用生命留下一片光明》的人物报道,前线总指挥带着他们从头到尾逐段逐句修改调整,并提醒他们补充了许多感人的细节。
多次参加战役性报道,让张严平有了两点深刻体会:一是一个记者只有在生活这座大金矿里不畏艰难地深入采访,才能发现和炼出生活的金子;二是一篇稿子只有提炼出深刻厚重的主题,才能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如果说作品是记者的名片,那么现场就是记者的生命,媒体培养名记者、大记者,就要多让记者到重大新闻现场去淬炼。
用重大主题报道提升记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每个记者都应该有承担重大主题报道的能力。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重大主题报道成为6个专门类奖项之一,具体要求是:“报道年度重大活动、重大主题的新闻作品。应政治性、思想性、新闻性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
《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是新华社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播发的一篇重大题材的政论性通讯,这比写一般的人物报道要难得多。张严平接到采写这篇稿件的任务时,头是“又蒙又大”,要写一篇媲美当年穆青他们写的《人民呼唤焦裕禄》的姊妹篇,确实太难了。张严平和同事经过短暂而又紧张的采访之后,相继拿出了初稿、二稿、三稿。
“思想,思想在哪里?”她对自己修改出来的第三稿并不满意,感觉思想被掩盖在了野草之下,那是一种竭尽焦虑、用力而始终无法抵达的痛苦。后经新华社几位领导改动,最终的稿件不仅从大标题到小标题全部焕然一新,且文字更朴素、更厚重、更富有情怀,同时也把思想的力量渗透于整篇报道之中,所有的文字在思想照耀下有了光彩、有了力道。
这种政论性通讯是新华社特别强有力的新闻种类,如何写好这类稿件,对每个记者而言都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媒体引导和培养记者成长成才,要多用重大主题报道提升记者的能力。张严平通过参加这篇稿件的采写,学到了很多,这是她记者生涯中的“一个特别的记忆”。
大编辑成就名记者
记者和编辑是新闻行业中的两个不同岗位,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幕后,记者成长成才的背后,很多时候都凝聚着编辑们的汗水和心血。“好新闻后面一定有好编辑。”这是新闻界的共识,也是张严平的切身体会。
对西北建筑工程学院69岁的退休讲师焦五一的报道,张严平和同事两次采访,三易其稿。《焦五一的孤独》是第一稿,国内部几位领导“会诊”后的结论是见物不见人,缺少支撑整个人物形象的灵魂;对第二稿《黄土情》的“会诊”意见是缺少细节,不怎么感人。二次采访后,张严平和同事才写出了第三稿《黄土丹心》。她说,这次报道经历的“磨砺”,是极为有益的。
报道白芳礼的稿件,时任新华社副社长何平签发时,把标题由《他有一颗太阳的心》改成了《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并对结尾也做了修改。张严平认为,标题和结尾的改动画龙点睛,让人物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把张严平报道乡村医生刘易的稿件标题由《山丹丹开花为谁红》改为了《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稿件播发后,张严平收到很多反馈,有读者评价说,这个标题像是一幅白描,一下子就把人抓住了。张严平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由时任国内部副主任张宿堂连夜精心修改、编辑签发的。《山沟沟的共产党人》一稿感人至深,这篇五易其稿的报道,每一稿都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张严平在《时代面孔》中分享了她的多篇稿件被“新华社大编辑”改动的情况。《写给英雄母亲的信》替换原来概念模糊的《英雄泪》,改后的标题朴素、真挚,让稿件有了直抵内心的感染力;《用爱点燃爱》替换原来的《“麻风村”爱心使者》,让人物内涵有了本质的升华;《他用生命留下一片光明》替换《他的身后留下一片光明》,仅3个字的改动,给人的感染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太阳照常升起》改成《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增加了“明天”,让稿件更具有鲜明的新闻性、现实性与意境。
张严平是一位具有自省精神的记者,她知道自己的稿件里缺什么,“一种对所写的人和事物的深刻理解,缺少一种文字之下的深厚”。她每一次读前辈记者们的作品,总会被深深感染,无论何种题材,无论大稿小稿,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深挚的情怀。她慢慢体会到,这种东西与文字的技巧完全无关,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结,一种对人民深厚的热爱。
张严平说,自己每一篇能留下的稿子,无不渗透着稿子背后那些“新华社大编辑”的心血。稿件经“新华社大编辑”的手后,一篇篇如粗糙毛坯的稿件或画龙点睛焕发生机,或化平庸为神奇,甚至在看似无望处抓到星点火花开掘出新的生命。深深感恩的张严平表示,读者在她的稿件上只看到署名“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其实背后有一行更大更夺目的名字——“新华社大编辑”。媒体培养名记者、大记者,也需要更多类似“新华社大编辑”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幕后耕耘奉献。
编辑应尊重保护记者个性
多姿多彩的生活,在记者笔下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而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编辑如何修改记者的稿件,又该如何保护和尊重记者的个性?南振中讲过的一个例子具有一定的警示性:一个分社记者写了一篇春耕的消息件,导语用生动形象的布谷鸟、春风等自然景物表达出春耕的到来,结果到了一位总社编辑手里,那些生动感性的形象被一笔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发布文件一样刻板概念的导语,让这篇稿件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严平走近》栏目开办后,每一篇稿子无论大小,都经过何平的精心审阅修改,从标题到行文,改动之处不胜枚举,但无论怎样改动,何平对每一篇稿子的特点风格总是精心呵护,很多在第一道编辑手里被删去的文字,到了他那里又被恢复。对此,何平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记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风格,我们的编辑要努力保护记者的风格。
编辑该如何识别和呵护记者的闪光点呢?舒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编辑不应该按着自己的喜好或者一成不变的格式把不同记者的稿子都修剪成一个模式,而是要了解尊重他们各自的特点,小心翼翼地去保护这种特点。”试想,新华社都能如此尊重和保护记者个性,其他媒体是不是也更容易做到呢?
结语
对于自己的经历,张严平说,她像一颗浮萍漂到了新华社,“新华社哺育塑造了我的心灵”,记者这个职业让她迷恋、让她神往。对于自己和新华社的关系,她这样说:“就像一颗种子,落在特别的土壤,遇到特别的光线,特别的风,特别的雨,长成了属于它自己的样子。”感恩、感谢,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解了命运对自己的厚爱,让她做了记者。
30多年的记者生涯,张严平在新华社这个红色大熔炉中,从一个无知、幼稚学生,一点点被唤醒、被滋养、被磨砺、被成长。她说,是新华社这片有理想、有激情、有热血、有雷电、有阳光、有春风的热土,给了她一颗总能被生活之火点燃的心,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记者的道路上,掏出一颗心,燃烧。(作者:长江日报社 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