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天山博格达峰脚下,乌鲁木齐周边的村庄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产业转型到人才回流,从生态治理到文化共建,一场融合发展的变革正在这片多民族聚居地悄然发生。
产业振兴:多元路径,共绘振兴图景
“以前,我们靠煤矿跑运输过活,”天山村的青年明星回忆道。他曾是大车司机。随着矿区关停,转型成为必然。随着中国对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周边的矿区陆续关停,明星和许多村民一样,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那时候很迷茫,但村里看到了新的机遇。”明星口中的“机遇”,正是天山村的绿水青山,但第一年“门可罗雀”。
“我就在网上学,看内地的露营是怎么火起来的。”他敏锐地抓住了“露营经济”的风口,将传统农家乐升级为集餐饮、住宿、星空露营为一体的现代化营地。“现在旅游旺季,一个月营业额能接近20万,”他笑着说,营地已雇佣多名维吾尔族等村民。
明星的成功是乌鲁木齐乡村振兴的缩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倩介绍,通过“村企联建”,村集体将800亩林地和露营基地承包给首旅集团旗下华谊酒店,“每年上交40万元,大部分用于给全村人买合作医疗,相当于变相分红。”
天山村的现代化露营基(黄骏 摄)
与此同时,在达坂城区阿克苏乡,一座现代化骆驼养殖场正高效运转。320峰骆驼存栏,日产奶量达1.2吨。从挤奶到运输,全程实现自动化操作与冷链配送。“挤完奶一小时内就要冷藏,专用冷链车12个小时内送到加工厂,”阿克苏村副乡长——哈里·黑那亚提强调时效的重要性。
“产品主要销往本地和内地,未来计划通过直播卖到广州、香港。”哈里指着包装车间介绍。这一项目已显现经济效益:仅阿克苏乡首年就获得近50万元收入,后续每年持续为村民增收20余万元。
阿克苏乡骆驼养殖场的骆驼(朱渝嘉 摄)
面对黄泉村、黑沟村、大河沿村三个以牧业为生、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的自然村,骆驼产业成为破解共同困境的关键。阿克苏乡的成功经验正在复制——黑沟村的养殖场已建成待租,大河沿村的新项目规划投资超500万元。哈里语气坚定地表示“我们没有旅游资源,骆驼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此刻,冷链车正载着驼奶驶向加工厂,而天山脚下的星空营地迎来又一批新游客。
人才振兴:走出去、引进来、留下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乌鲁木齐市的广袤乡野,从天山村到雷家沟村,人才的流动日渐呈现出“走出去、引进来、留下来”的多元态势。
“在内地上高中,一分钱不用掏,吃饭交通全由国家承担。”雷家沟村村民马大姐说。她的儿子通过内高班的优惠政策,目前在武汉就读高中。“孩子每年暑假回来一次,寒假时学校会带他们去上海参观。”这种高质量的教育经历,不仅提升了学业水平,更拓宽了格局视野,播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
教育为边疆孩子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本地能人则成为乡村内生“造血”的关键。明星从一个跑运输的大车司机,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旅游经营者,他的故事激励着村里的年轻人。他不再需要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比以往更高的收入,还将刚大学毕业的小舅子也吸引回来,一起打理线上旅游业务。“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我们得跟上,”明星指着营地里负责线上引流和直播的年轻人说。
外部人才也注入新活力。镇上的融媒体中心,就由一位来自遥远城市大连的“选调生”郝福丁负责。这位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年轻人,为天山村的对外宣传带来了专业技能和全新视角。“我们镇上的微信公众号会为每家农家乐拍宣传视频,”李倩副书记说,“我们经费有限,请不起大网红,但通过我们自己的融媒体人才和覆盖全镇的网格群转发,同样能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
“走出去”的学子、“返乡”的能人、“引进来”的专才,共同织就了乌鲁木齐乡村振兴的人才图景。
生态振兴:从“荒山沟”到“天然氧吧”
“2009年之前,这里很多地方还是荒山、荒坡,”李倩指着一幅老照片说。如今,这里是拥有97%污水处理率、家家户户通上天然气、拥有11公里环村绿道的“花园式”村庄。
2024年10月,《中国建设报》的报道中就提及 “天山村的新建农宅全部采用零排放环保电采暖方式;2023年,整个乡村实施并完成了‘煤改气’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天山村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村庄统一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徽派风格民居,村民们自豪地调侃城里的亲戚:“我们用着天然气,呼吸着‘天然氧吧’的空气,幸福指数比你们高多了!”
天山村村内随处可见的蚂蚱(黄俊 摄)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基石。独特的逆温带气候让这里“冬暖夏凉”,成为首府乌鲁木齐市民周末逃离城市喧嚣的“后花园”。今年“五一”假期,镇政府还在村里投放了100辆共享单车,游客可以沿着绿道骑行,深度体验大美田园风光。
文化振兴:组织引领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村党支部发挥了组织引领和文化凝聚“主心骨”的作用。
他们不仅制定了发展蓝图,还通过“党员带头”的方式,鼓励有能力的党员先试先行,对自家院落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带动整个绿道沿线的业态丰富起来。
天山村村委会展厅里,一张手绘“导游全景图”清晰标注所有景点,一份180字的“村规民约”写着“十要十不要”。李倩说,“发展思路很明确,党建引领、村庄变景区、旅游促增收。”从春天的风筝节到秋天的露营大会,村里一年四季主题活动不断,有效为农家乐引流。
“(2023年风筝节)一个烤肉摊当时的一天的最高营业额只有400块钱。而到25年,今年……在开幕式那天这个摊主的营业额就达到了4000块钱。”
当夜幕降临,游客在星空下露营,村民在自家庭院纳凉。明星说:“我养羊,他开农家乐,我的羊肉直接卖给他,我富了,他也受益,大家相互帮衬,走的是团结互助的产业链条发展之路。”
在乌鲁木齐的乡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与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共同富裕、和谐共生的“中国梦”正在天山脚下变得触手可及。
(作者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蔡烁、黄骏、朱渝嘉、张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