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当洪水比记者高出一大截

2025-08-13 11:16:4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7月23日至29日,我国华北地区出现连续多日强降雨天气。总台中国交通广播记者吴绪宁在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驻守3天,推出12条报道,及时向外界传递灾区情况。他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见闻。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当洪水比记者高出一大截

  本文作者:吴绪宁

  7月23日至29日,我国华北地区出现连续多日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立即响应,派出多路记者深入现场,在多个端口实时更新一线消息。

  作为其中一路记者,从7月27日至30日,我驻守在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完成广播连线、新媒体直播、融媒体短视频共12条报道。

(一)

  28日8时,我赶赴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搭乘消防车前往受灾严重的琉璃庙镇。

  抬眼望去,到处都是滑坡的山体和横亘路中的巨石树干。我意识到:灾情比想象中严重。9时左右,我抵达琉璃庙镇政府,淤泥堆积、洪水冲刷的痕迹随处可见。

  琉璃庙镇25个行政村全部受灾,部分通信中断,各方救援力量正陆续集结。“快走,多拍一些现场……”大致了解情况,我们随即向最近的受灾村庄老公营村、偏道子村挺进。

  沿途景象触目惊心:国道受损、大桥坍塌、村路被毁,大块鹅卵石遍布农田,湍急的河水冲刷着轿车……800米路程,我们花了近一小时。

  到达老公营村,我们首先查看灾情。我站在一户村民家的墙边,用身高比照墙上的洪水痕迹:水位线比我高出一大截,竟达2米左右!

  村民正积极开展自救。

  老公营村干部彭书连家地势较高,受影响较小,她在家门口搭起灶台,义务为村民做饭。两天时间,她几乎没合过眼:“有口热乎饭吃,咱们平安渡过难关。”

  一番简短交谈让我深受触动,在深入现场采访拍摄后,报道组与总台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联合推出短视频报道《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25个行政村受灾 记者直击第一现场》,总浏览量突破10万。

(二)

  17时30分,我接到通知,半小时后要在怀柔区最大安置点——北京市学生军训基地进行新媒体直播,传递最新消息。

  彼时,我距离直播点位尚远,并不了解现场情况,只能在路上争分夺秒与后方编导梳理直播流程、拟定报道计划。

  安置点现场,大巴车载着转移群众一辆辆驶来,所有干部忙得脚不沾地,无暇顾及采访。

  为迅速摸清情况,我用5分钟跑遍整栋楼,确定每层有20-25个房间,每间居住18-20人,估计出安置点可容纳的人数。

  幸运的是,直播即将开始时,最新统计数据出炉:该安置点已接收转移群众1140余人,其承载力与我的估算基本吻合。

  采访中我们得知,该安置点共设住宿服务、物资供应、医疗健康等6个工作组,每层安排4名志愿者帮忙;每天至少有2名医护人员留守,负责日常药品保障和消杀、接诊、巡诊、转诊等工作。

  洪水过后的饮用水安全吗?如何保障身患基础病的老年人就医?面对社会关切,我在直播中请相关工作人员逐一回应。

  看着安置点内党员干部四处奔走,安置点外群众互帮互助、乘凉聊天,我既感动又安心。

(三)

  第二天一早,我们回到琉璃庙镇,看见解放军官兵来回奔忙,抢险救援。双文铺村在琉璃庙镇的下游,三面环白河支流,是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我们了解到,暴雨当晚,大批游客在此度假,人员密集。

  灾情发生后,通往双文铺的公路被严重损毁,为及时了解群众转移安置情况,我们只能沿山脚爬行前往。下午,天气转晴,我和多家媒体记者穿着雨靴出发了。

  酷暑炙烤、山路崎岖。跋涉到达双文铺村后,我们看到,战士们为保证群众安全,用身躯筑起一道道人墙,背老人、抱娃娃,汗水浸透衣领。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向战士们道谢。

  一位小女孩拦住我说:“在山里困了很久,是解放军叔叔把我们救出来的。”

  刹那间,我懂了“军民同心”的含义。

  这几天,我收到许多网友的关心,言短情长,让我愈发珍视“记者”二字的分量。事不避难、敢想敢干,在每个急难险重的时刻,我还是会挺身而出。(编辑:林芝瑶、彭婕妮、任金蕊 )

图片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