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坚持全媒体时代的短实新

2025-08-24 16:06:2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媒体的作风文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媒体时代的文风问题

  新媒体平台同质化,传播效力打折扣。一些媒体报纸、客户端存在较高的“雷同”现象,部分产品存在内容重叠。一些时政类报道受“通稿思维”制约,没有进行新媒体转化和定制化推送,产品样式和形态创新不足、对象感不够、差异化不强。一些经济财经类报道在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时,偶尔存在数据罗列多于故事叙述的情况,影响读者理解。

  互动反馈机制不健全,用户思维仍需强化。部分传播内容(特别是一些国际新闻报道)中仍存在“单向灌输”倾向,新媒体平台的评论区管理较为机械。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生产内容”(UGC)内容审核流程较长,影响用户参与热情。一些重大主题宣传,或突发舆情事件中,在传播策略或舆情响应上,仍缺乏分层传播策略。

  技术应用表层化,融媒创新深度不足。新闻媒体是关注和应用新技术的前沿地带,但技术始终只能是形式和载体,“内容为王”的原则在全媒体时代没有改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宣传报道中,一些媒体较多采用各种技术来丰富传播手段,但多数内容停留在技术展示层面,新技术应用与报道叙事融合度有待提升,存在一定的“重形式轻内涵”倾向。

  

  改进文风关键还在短实新

  在“短”字上下功夫,突出信息密度与传播精度。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作风文风改革,首先要“短”。但“短”绝非简单的字数删减,而应体现出信息密度的升华与传播精度的追求。这要求新闻媒体进一步优化报道的叙事结构。尝试将核心信息前置,开篇即点明事件关键或核心立场。将复杂信息拆解为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微叙事单元”,便于用户按需阅读,也方便平台灵活分发。

  在“实”字上做文章,注重场景化表达与精细化叙事。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新闻报道的场景化表达。深入研究不同平台(如微信、抖音、B站)用户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与偏好,善用方言、网络流行语等叙事形式来增强贴近性,使主流声音“入圈”“破壁”。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应积极主动尝试以具体场景、鲜活个体承载宏大主题。

  在“新”字上求突破,积极采用新技术和任用新人。一是新技术的使用。近年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推广,在革新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构建沉浸式传播效果、实现精准化传播等方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新人的任用。新闻媒体处于求新求变的前沿,让年轻记者挑大梁、站C位,弱化论资排辈,让青年人才到一线锻炼,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进一步激发新闻报道的创新活力。

  在作风文风转型中,还需要把握三个平衡:既要创新表达又要守住底线,既要追求流量又要杜绝“标题党”,既要技术驱动又要内容为王。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才能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文据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季为民在 “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上的发言整理。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