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启动“青春合伙人”项目建设,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及爱好传媒的青年人发展成为“合伙人”,增强UGC内容生产,增加报道青年视角,营造客户端“青春”新生态。
开门办报孕育青春合伙人
湖南日报创新“开门办报”理念,2023年3月正式启动“青春合伙人”项目。项目主要面向高校和企业,发展青年人才“合伙”生产融媒体产品,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临床实验室”,实现党媒平台与高校资源的双向赋能。
这一互利双赢的理念迅速得到湖南省内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呼应。2023年8月,在新湖南客户端成立8周年之际,湖南日报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建五局等8家单位顺利签约。2024年11月,湖南日报再次与省内所有开设新闻院系的高校签署协议,发展出28个合伙人单位,构建出聚合数十万青年人才的产学研协同平台。
2024年11月16日,湖南日报•新湖南“青春合伙人”与湖南省新闻院系高校的签约现场。湖南日报社 供图
机制创新贯通产教双循环
为加快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青春合伙人”项目创造性地推出全年实训模式,将客户端日常融媒体产品的生产与高校开设的融媒体实践课程相结合,打破寒暑假实习周期限制,实现媒体生产与新闻教育的时空融合。
湖南日报在中央厨房基础上创新开发“青春合伙人采编应用平台”,引导“准记者”参与客户端内容生产。平台参照“策采编发”规范流程,将内容生产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项目组定期发布选题,同时征集接收报题;新闻传播学子根据选题或报题通过情况,按照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采写制作;完成后通过平台提交作品;报社编辑老师即刻在线审稿,根据成稿情况“采用”或“驳回”。采用作品正式进入湖南日报审稿流程,经过严格“三审”后发布,驳回作品会给予详细修改意见或驳回理由。新闻传播学子就这样通过一次次以发表为导向的“实训”,得以成长提升。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项目探索出双轨实训体系和三维培养模式。双轨实训体系即在内容生产端,以两会报道、节气专栏、定期约稿等系列实战项目驱动学子能力提升;在教学实践端,以长年实训及派遣专业老师指导课程的方式,实现沉浸式教学,将实训贯穿日常培养体系。报社编辑记者赴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就融媒体产品生产举办讲座,将媒体一线实践经验与学生课程高度融合。
所谓三维培养模式,即实现校媒双导师制、同题竞技机制、多维评价机制。通过记者编辑驻校指导+高校教师参与党媒策划,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同时,项目经常面向全体合伙人发布同题内容征集,不同学校的新闻传播学子,在同一平台就同一题材比拼,学技术、找差距、长本领。在评价体系上,“选题报备—云端指导—作品发布—数据反馈”的生产模式,形成产教融合的闭环,引导学生生产兼具“正能量”与“大流量”的融媒体产品。
实战练兵激活青春话语场
经过两年多发展,“青春合伙人”项目已步入常态化稳定生产模式。内容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世界读书日、环境保护日等特殊节点进行常态化生产,形式包括短视频、H5、海报、动漫、定格动画等。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项目组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合伙人积极参与。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量身定制“青声说两会”栏目,引导学子主动关注社会热点;打造“青春对谈”栏目,邀请新传学子对话高校留学生,畅谈中国发展变化。湖南日报还在主题报道中设置“青年观察员”或“研习者”环节,带领学子参与一线采访和产品生产,如“走向胜利”“大道向前”等主题报道及“岐黄之路”系列报道等。
202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项目发起“新青年打卡新地标”内容征集,发布的48期作品覆盖20余个省区市,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繁华进步、文化艺术成就等多领域,不仅展示了湖南日报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成果,更成为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同频共振的见证。今年,项目发起“学长创客厅”内容征集,构建起“让青年报道青年、使青年影响青年”的立体传播矩阵。
破界共生书写融合新启示
在当今传媒生态中,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主导未来媒介消费,媒体只有精准触达该群体,才能维持影响力与商业价值。青年传媒人才决定媒体机构的内容创新能力和用户黏性培育效能,正成为媒体争夺行业话语权的核心变量。湖南日报主动拓维,破界共生,利用“青春合伙人”项目在学界和业界之间搭建快车道、开行直通车,书写出协同育人的融合新生态。
构筑三链协同体系。在内容生产链,引入青年视角拓展主题报道,让报道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在人才成长链,创新全年实训模式,打造“临床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育效率。在传播价值链,“合伙”共建客户端的同时,还开创出党媒与高校官方平台互动传播、品牌活动持续破圈的路径,构建起活力十足的传播共同体。
落实价值共生策略。项目通过采编应用平台实现的全年无休实训,实现时空破壁,破解了传统实习周期的限制;通过项目带动,青年学子从内容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强化了主体意识和职业认同。青年学子以“Z世代”的话语体系创新报道,实现主流价值年轻化表达,也使得主题报道更丝滑地实现圈层渗透。
(作者:湖南日报社新湖南编辑中心副主任朱晓华、总编室副主任张斌;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