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圳网红包子铺背后的流量经济观察

2025-08-25 20:09:5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最近,一家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的手工包子铺在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火,包子铺老板凌晨和面的画面,短短14秒,吸引超亿次网友围观,累计超200万点赞、7.6万条评论。

  有网友驱车200公里,专程来买包子;有粉丝博主慕名“打卡”,线上“晒包”;而包子铺夫妇的女儿也在短视频平台起名“包子公主”,介绍店铺近况。

  这家包子铺为什么会火?流量扑天而来,日常经营是否受到影响?突然走红之后,夫妻二人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现场采访解答种种疑问。

  作为主流媒体,跟进网络热点,我们不能只是追热度、蹭流量,还要思考怎么做好热点引导。

  第一时间的新闻现场

  选题确定后,我们面临两大挑战:时间紧迫与难以预测。

  6月24日晚上5点多接到线索,第一反应是“棘手”。一方面没有联系方式,早餐档可能已经打烊,若第二天凌晨直接上门拍摄,显得唐突又失礼。另一方面,我们担心内容单薄、缺乏故事性。转念一想,这家包子铺能吸引围观,定有独特之处。于是我们决定,先到现场再说。

  晚上6点多,我们来到深圳市南山区大板桥巷30号,发现包子铺仍在营业。包子铺老板娘热情地拿来两盒潮汕风味糕点,一盒豆沙饼,一盒类似小号的南瓜饼,侧面沾着芝麻——连老板娘自己也不知其名,“别人买,我也跟着买来尝尝”。

2025年6月25日凌晨,记者来到网红包子铺采访拍摄。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杨光鹏 摄

  夫妇二人来自湖北荆州,开店21年。因为总有顾客上门,我们和老板娘聊得断断续续,她很热情,但是提及第二天的采访拍摄,却很谨慎。我们只好先确定老板是凌晨几点开店和面,约定明天再来拜访。

  做好包子的人生哲学

  6月25日凌晨2点半,我们如约来到大板桥巷30号,包子铺没开门,街上远比想象中热闹。炒米粉的大勺和炒锅不断碰撞,麻辣烫的香气弥漫街头,刚结束聚会的年轻人在路边喧闹。

  凌晨3点,爆火视频的男主角——“揉面大叔”准时出场,拉起闸门。“和面”是重头戏,老板没有畏惧镜头,专注工作,“这个时候,我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老板的湖北口音很重,我们一边提问,一边请同事帮忙翻译。渐渐地,我们适应了他的口音。

  交谈中得知,当年,他花3000元拿到做包子的秘方,“正宗天津灌汤包”的名字,是借鉴了其他包子铺。后来生意不错,就一直沿用。每天凌晨3点到5点,他手里的活儿不停。

  问到为什么坚持不用机器,他说:“我爱好做包子,人不能懒,就是要勤劳。”我们慢慢明白了他的人生哲学——勤劳、手艺、对品质的固执坚守。

  淡看流量的百姓生活

  这对夫妇的相处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

  早晨5点多,老板娘拿着豆浆来到店铺,这之前已有顾客上门。老板见她姗姗来迟,吐槽道:“别人是起床没生意,你这是有生意不起来。”

  早晨6点到7点顾客少时,老板娘会坐在店铺旁的消防栓上休息,笑着摇扇子和邻居聊天,这与店铺内忙着和面、做包子的老板形成强烈反差。

  我们采访了老板娘,熟悉的街坊邻居在侧,老公在店里干活儿,她说:“我觉得我还是挺幸福的,普通人不就是这样嘛,平平淡淡。”

  专程来“打卡”的人不多。有快递员买了12个馒头,要带到站点和同事一起吃;有外卖小哥买了包子,顺手拍照记录生活;还有人把肩扛的建材靠墙放好,静待包子出锅。1.5元一个的包子,就这样服务着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

 民生经济的生动呈现

  普通人的故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一种真诚自然、连绵厚重的力量。这家包子铺便是这样温暖的切口,展现民生经济与网络流量碰撞的焦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这间包子铺靠手艺和口碑立足,它不盲目扩张、不为流量裹挟,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经营定力,这份淳朴的韧性正是民生经济得以绵延的深厚基石。

  流量只是放大镜,真正焕发光彩的是质朴的匠心和勤劳的身影。小店依然以熟客为主,流量并没有带来持续的消费力转化。这也提醒我们,流量关注的喧嚣之下,真正支撑社会运转的是无数这样默默耕耘的“包子铺”。

  采访结束,我们以最快速度把素材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讲述“爆火”现象背后的原因:深植于平凡里的勤劳与温度,也向朴素而坚韧的民生力量致敬。

  视频发布后反响热烈,3分多钟的视频,仅抖音平台就超9万网友点赞,观看量425万+。这也让我们确信——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依然拥有讲述和解读有温度、有根基的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

  还记得那天清晨,无人机从城中村上空缓缓升起,定格包子铺与晨曦笼罩的整座城市,太阳照常升起。无论流量潮起潮落,源自民生的烟火和力量,仍然是城市最坚实的底色。

  (作者:广东省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张世博、高级记者梁文智;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