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好新闻是挖出来的

2025-08-25 10:39:0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是好新闻“金字塔”的塔顶,登上塔顶必须立足当地、放眼中国,看准人、读懂物、盯住事,再加上专业的表达,才有希望达到。

  慧眼识珠看准人

  采访一个人,获得两次中国新闻奖。我的“贵人”叫李凤玉,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2010年初次见面时,他54岁,此时仁发合作社刚赔了200万,合作社成员正闹着要散伙儿。李凤玉使出了“洪荒之力”,决定搞“带地入社”的经营模式。2011年,仁发合作社凭借超高的生产效率,打破了当地玉米、大豆亩产纪录,并且举办首届分红大会。我们以此为新闻由头,采制的电视消息《超强农民:1=190》,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部作品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同年,仁发合作社迎来了高光时刻,李凤玉更是成为全国十佳农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在红得发紫的李凤玉身上,还能“挖”出好新闻吗?答案是肯定的。李凤玉打算创办一个黑龙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将“小舢板”拼成闯市场的“大船队”。多年跑农业,我发现不仅是黑龙江,全国的合作社都在遭遇贷款难、销售难等问题,而李凤玉的想法,对全国的合作社发展都有示范意义。于是,在联合社成立那一天,我们用10个小时,把一个小简讯做成了一个大新闻。最终,《黑龙江省规模最大合作社联社诞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看准一个李凤玉,换来两个新闻奖。但不坚持脚力,不走下去,何来“李凤玉”呢?如今,我的手机电话簿里半数都是农民兄弟。在他们身上,我“挖”出了不少沾泥土、带露珠的好新闻。农民朴实、善良,但让他们打开话匣子,也不简单。我的土办法是“三不”:不装腔作势、不板着面孔、不咬文嚼字。

  脑洞大开读懂物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3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意味着农民们必须要调整种植方向,才能让钱包不变瘪。

  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粮食产量数据,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排名全国第一。随后,我从省农业部门了解到,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近3年来最好水平。减产、增收,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新闻事实,充分表明国家推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黑龙江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以此为新闻点,采制了电视评论《减产为何却增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我长期关注玉米调减这个事,采写这篇报道还是比较顺利的。但几易其稿后,总感觉缺一个有力的论据,也就是缺一个有说服力的典型。当时已经是年末,播不出去的话,所有的努力都要白费。我用最短的时间搜集了5个典型,一通电话下来,种粮大户潘和的故事最打动我。我马不停蹄,赶到他家里采访。谁想到,这位在炕头上还能夸夸奇谈的庄稼汉,遇到摄像机,却“麻爪了”,嘴唇直哆嗦,满脑门子汗。他急我更急,心里火苗子“蹭蹭”的。我是急性子、大嗓门,但多年与农民打交道的经历提醒我,拿下潘和,要和风细雨,耐得住性子。当时室外气温在零下20多度,摄像机的电池一般20多分钟就冻没电了,我跟摄像记者使了个眼色,多年的默契,他知道我的意思是要不停机拍摄。我也改变了提问方式,由单刀直入改为迂回进攻。唠家常、聊梦想,扯了一会儿闲篇后,突然发问,老潘说出了特别幽默的同期声。

  无独有偶,我们因为长期关注大豆,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将大豆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中国86%的大豆消费都依赖进口,高度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国内大豆供给极易遭遇国际贸易波动风险。当得知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生产的大豆将首次大批量运抵国内的消息,我们敏锐捕捉到事件背后的战略意义,第一时间远赴俄罗斯,并以最快速度完成新闻评论《开辟中国大豆“第二战场”》。这篇作品很有前瞻性,收获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持之以恒盯住事

  北大荒集团是我国现代农业的航母。2022年秋天,北大荒集团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让我们为之一振。小岗村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农业联产承包的大幕,而北大荒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树立了典范。这种“小”与“大”的牵手,实现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产量的目标,不仅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以此为题,创作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小岗牵手北大荒》。

  2022年10月15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小岗牵手北大荒》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供图

  这条消息是独家新闻,从整体来看,也很有新意。 “小”——小岗村,“大”——北大荒,一“小”一“大”就有了新闻点。这条消息实际上是一篇“工作经验”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枯燥、难以生动,但这件作品简洁且精彩地讲清楚了小岗村与北大荒合作这件事,对全国同类农村土地改革具有示范意义。这篇报道具有很强的情节性,短短5分多钟生动刻画了“三起两落”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能在戏剧性背后看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大主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采制独家新闻变得越不易。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看准人、读懂物、盯住事,挖出好新闻,给我们的新闻生涯,留下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作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副主任杨国栋;编辑:陈睿、焦若宁;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