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日报》创刊号,推荐了这样一份“抗战书单”

2025-08-29 10:36:34 | 来源: 新华日报·交汇点
【字号: 打印

  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全国性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诞生。从创刊的第一天起,《新华日报》就极为重视阅读的力量。抗战烽火中,《新华日报》除了用新闻、评论介绍抗战的图书读物,也通过刊登书店、出版社书籍广告的方式,向读者推荐新出版的好书,用文字凝聚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力量,为抗战全面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现场,翻开《新华日报》创刊号,看看那一期的报纸给读者们推荐了怎样一份“抗战书单”。

《新华日报》创刊号

  1938年1月11日凌晨,武汉汉口府西一路大陆里的铅字印刷机隆隆作响,带着油墨芳香的《新华日报》创刊号一张张地被印刷出来,即将送到武汉三镇乃至大后方的民众手中。

  第一期的《新华日报》共计四个版,头版报头右边是著名漫画家、时任《新华日报》美术编辑胡考所作漫画《巩固团结抗战到底》,左边是《群众》周刊第五期的目录。头版中间是新华日报的发刊词和编辑部启事。下半版则是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上海杂志无限公司等出版机构的图书广告。

  这些广告一共推荐了五十多种读物,大部分都与抗战有关。其中一大类是日本研究图书,如中外学者撰写的《日本的透视》《当日本作战的时候》《今日的日本》《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大陆政策的真面目》《日本的财阀军部与政党》《日本财阀史话》《日本军部与法西斯蒂》《被包围的日本》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剖析日本军国主义,使读者对这个劲敌有更全面的深刻认知。

  这些书中的多种著作由中共党员或者进步人士撰写。比如《日本政治研究》的作者王纪元,他是当时著名报人,曾任国际新闻社重庆办事处主任。抗战期间,王纪元根据党的指示到南洋工作,以报纸为阵地开展抗日宣传。1951年回国后,王纪元担任过全国侨联副主席;《日本的大陆政策》的作者柳乃夫同志,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还被逮捕入狱。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后,柳乃夫前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主编《永生》刊物。柳乃夫是日本问题专家,出版过《日本大陆政策》《资本主义的前途》《中日战争与国际关系》等著作。1938年春,受党组织指派,柳乃夫进入国民党第38军赵寿山部(杨虎城部)工作,在军中讲授“日本侵华史”课程。次年6月,柳乃夫在一次战斗中壮烈殉国。《新华日报》刊发了《文化战士柳乃夫中条山抗敌殉国》的消息。中共中央长江局在重庆为他召开追悼大会,《新华日报》以半版篇幅刊载了追悼大会的盛况。

柳乃夫等所著的《中日战争与国际关系》

  这份“书单”也包括多种探讨中日关系的书籍,如章乃器的《中日问题讲话》,张健甫的《近六十年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简史》等。章乃器是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1936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由于力主抗日,1936年11月,章乃器与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健甫早年参加过北伐,土地革命时期担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他对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有深入研究,在抗战初期接连出版《近六十年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简史》两本著作,揭露日本侵华历史。

《新华日报》1938年创刊时位于汉口大陆里的社址

  1938年初,武汉会战尚未打响,但日军铁蹄已遍及东北、华北、华东等地。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出版界纷纷推出反映抗战历程和最新进展,以及对公众进行国防教育的书籍。《新华日报》创刊号图书广告中涉及的《长城察北的抗战》《日本铁蹄下的东北》《抗战将领印象记》《空袭与防空》《青年军事常识》《后方民众怎么干》《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国民兵役法令的实施》《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等都是此类读物,《日本在华间谍网》《汉奸的产生和扑灭》这两种书则提醒民众要提防身边的日本间谍,积极铲除卖国求荣的汉奸。

  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毅然扛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凝聚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构筑起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新华日报》创刊号上推介了《毛泽东抗战言论集》,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另一本《朱德传》也吸引着读者购买阅读,此书记录了这位有着“红军之父”之称的八路军总司令的革命人生。

《夏伯阳》

《游击战术讲话》

  游击战争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不仅创造了大量战争奇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战全面爆发初期,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倡导游击战,《新华日报》创刊号上推介了“两种描述游击战的好书”,一种是苏联作家富曼诺夫著、郭定一(翻译家傅东华笔名)翻译的小说《夏伯阳》,这是一本对几代中国人产生影响的好书。推荐词认为:《夏伯阳》“是描写俄国革命战争的史实的小说,这些农民战士的取胜的办法,就是游击!”另一本是张佐华所著的《游击战术讲话》,旨在“把前人从血的实际斗争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加以系统整理,贡献给目前的斗士们。”《游击战术讲话》系统介绍了游击战争的发动方法、游击队的组织方法、游击队的实施方法等。在书中,张佐华明确指出:“以一个弱小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武装民众,在自己的土地上,去粉碎强大而现代化的帝国主义者军队,不是靠深沟高垒、顽强抗拒的弱者的愚笨的阵地战,而是靠进退神速,集散敏捷,乘敌不意,集中主力,以突攻敌人的弱点而歼灭的游击战。游击战不是硬性的决战,而是持续的韧性战;不是单纯的防守战,而是进攻战……”

科普作家高士其

  抗战期间,赶走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强烈愿望。《新华日报》创刊号上推介了剧作家张庚编的话剧集《打回老家去》。张庚是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所编写的话剧集《打回老家去》收录了十多个以抗战为主题的剧本。这本话剧集的“实操性”很强,出版方将其提供给各地抗战宣传团体,作为排演街头话剧的剧本,宣传全民抗战;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早期的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也出现在这一期《新华日报》上。这本书不仅意在科普,也在宣传抗日。书中内容以微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细菌的衣食住行》《虎烈拉》等文章揭露日军细菌战威胁,同时也讽刺了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青年是《新华日报》重要的读者群体,《新华日报》创刊号上相当一部分书正是推荐给青年人阅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激励他们投身抗战,打倒内外敌人,把饱受欺凌的旧中国改造成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艾思奇

  《抗战文化与文化青年》《告大时代的青年》 《苏联文学讲话》 《少年的书》《如何生活》《实践的知识》《近代哲学批判》《如何生活》《怎样写作》《苏联文学讲话》……这些书为青年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的代表作《哲学与生活》也在其中。《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普及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代表性成果,收录了他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回答读者提问而撰写的文章。在书中,艾思奇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青年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