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三百五十万川军出征,六十多万伤亡。"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送儿出征的父亲用一面”死”字旗,诠释“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誓言。
台儿庄的硝烟,淞沪的焦土,中原的腹地……都留下了川军子弟“无川不成军”的赫赫威名与巨大牺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即将举行,四川观察记者从成都人民公园外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出发,前往位于北京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那里保存着“死”字旗的复制品,也保存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更多信息:
1937年,四川学生王建堂投笔从戎,组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1937年秋,在王建堂出川抗战之际,年迈的父亲无法亲自到县城为儿子送行,于是托人交给他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
王建堂出征后,在前线作战期间,三次负伤。每一次负伤他都是用死字旗擦拭、包裹伤口,然后把沾满鲜血的旗帜收好。由于前线战斗激烈,部队转移较快,死字旗原件已遗失。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厅里的旗帜,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王建堂记忆所复制的。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