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者的主场永远在现场

2025-09-05 10:38:31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本文作者:钟记平

  当技术赋能让“不在场”成为可能——远程连线抢“独家”、二创加工拼碎片、AI拼接造幻象……我们更需要追问:记者的“主战场”究竟该在哪里?

  答案,或许就在九三阅兵现场的镜头里——当礼炮即将鸣响,有记者在天安门广场用Vlog记录观礼人群整理国旗的专注、孩童指着军乐队的期待;当徒步方队正步走过长安街,有记者举着相机捕捉战士踢腿带风却整齐划一的震撼;高空之上,有记者从消防云梯俯拍受阅装备方阵如钢铁洪流般蜿蜒而来,战旗猎猎与晴空相映;更有记者将镜头对准观礼台,在“国之重器”轰鸣驶过的刹那,记录下抗战老战士举起颤巍巍右手致敬、国际友人举起手机专注录像的生动场景。这些未经编排的真实片段,比任何解说都更有力量——它们在无声诉说:记者的“主战场”,永远在现场。

  答案更藏在职业基因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其中“脚力”是新闻人的生命线。技术可以复制画面,却复制不了现场的呼吸;算法能推送信息,但推导不出真相的温度。只有深入下去,用脚力丈量土地,才能用眼力发现细节、用脑力提炼思考、用笔力书写时代,让更多真相、鲜活实践跃然纸上。

  现场是新闻生产的第一现场。从九三阅兵记者用镜头定格“方阵整齐如一”到“观礼台泪目瞬间”——这些无法被技术过滤的真实细节,正是新闻区别于信息的本质。“新春走基层”采访中,当记者蹲在田埂上记录老农的悲喜,在急诊室见证家属的抉择,这些带着露水的现场素材,最终将沉淀为时代的注脚。

  现场更是连接民心的连心桥。突发事件中,记者逆行冲向一线,是为了用镜头记录救援进度,用话筒传递官方通报,用脚板粉碎谣言迷雾;热点事件里,记者扎根基层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听摊主算成本账,跟农民工唠喜与忧,让政策制定者听见最真实的民意回响;舆论监督里,记者深入现场不是为了制造对立、煽动情绪,而是用脚步丈量问题真相,用追问撕开遮蔽幕布,让被掩盖的民生痛点浮出水面,把“纸面上的监督”变成“能落地的改变”。

  这种“在场”不仅是物理意义的抵达,更是情感的共振、命运的共情——当记者的笔记本记满“百姓的话”,镜头里装满“群众的难”,新闻才能真正从“传声筒”变成“连心桥”。

  现场还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看基本农田建设成效,在社区工厂访灵活就业者政策获得感,在村卫生室查基本医疗覆盖盲区——这些带着泥土香的现场调研,能让“乡村振兴”从文件走进现实,让“就业优先”从口号变为温度,让“健康中国”从规划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改善。

  当然,“抵达现场”的内涵在全媒体时代已大大延伸——借助5G直播、VR全景等技术,记者通过“云端+现场”复合模式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在场:既包括物理空间的抵达,也涵盖对现场数据的抓取、对当事人线上访谈的同步整合。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现场”始终是新闻生产的根基: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更是连接真实与信任、细节与深度、个体与时代的桥梁。

  从追着热点跑到扎进现场挖,从拼接碎片信息到触摸时代脉搏,记者的“主场”永远在现场。那里有最鲜活的素材、最真实的声音、最滚烫的情感,更有新闻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责任编辑: 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