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当天,《富阳日报》用4个版进行特别报道。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富阳是一个重要存在——日军入侵富阳后曾在此建立指挥所,这里最终也成为日军在中国的洽降地之一。如今,杭州地铁6号线“受降”的站名,便与这段历史有关。
细读《富阳日报》9月3日推出的特别报道,它具有精心策划、角度独特、彰显匠心、立足本地等特点。
策划是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最常见的手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年度大事,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媒体都做了大量报道,但当天,作为一家县市报,能推出4个版的特别报道,说明《富阳日报》事先进行了精心策划。版面内容各有侧重,也各有特点,但内容又浑然一体,说明事先有精细谋划,否则不可能做到。
很多时候,新闻策划拼的是角度,拼的是新颖性、独特性。《富阳日报》这组报道,独特性在于主要关注的是《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丛书中的抗战。操作上,从富阳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负责人、作家谢华捐赠其主编的《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丛书切入,再做延伸报道。总体上,从历史、从史料出发,既自然也有章法。通过史料,介绍“南京大屠杀”一词的首次出现和传播过程,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揭秘性。
文字是有温度的,报道也是有态度的。《侵华罪行 再添铁证》《纸页轻薄却重如山河》《是非公论 永志不忘》……这组报道的标题,一看就是打磨过的,彰显的是匠心。匠心的背后流淌着浓烈的情感,这在报道中亦有鲜明体现。例如,稿件中写道:“我们捐赠的不是一套书,是一代人的苦难记忆,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见证。”“它们凝固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封存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铁证。”“这些泛黄的纸页静默无声,却仿佛有雷霆万钧之力。它们诉说着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也见证着这个民族最不屈的精神。”
作为地方媒体,重大主题报道最终还是要落脚到本地,这组报道关注的是年度大事,但与本地有比较强的关联性、贴近性。比如,《老报刊里的日本侵华实录》丛书主编、作家谢华是富阳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负责人;再如,第5版的《从文人到战士 郁达夫的笔尖抗战》聚焦的是富阳籍著名作家、抗日英烈郁达夫的抗战故事,第6版《纸上抗战之富阳战役 回望富阳烽火岁月》呈现的是泛黄旧报纸上富阳的抗战烽火岁月。
其实,不止是9月3日当天推出的内容,《富阳日报》此前就刊发了《微光筑烽 点亮历史记忆》《侵浙日军富阳洽降纪实》《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等多个整版报道。
作为地方媒体,《富阳日报》这组重大主题报道,既是对国家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对地方记忆的深情打捞。它没有让宏大叙事悬浮于空,而是将之扎根于富阳的土壤——通过一位位本地人物、一桩桩本土事件、一张张泛黄的地方报刊,把遥远的历史拉回到读者可触可感的当下。(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