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春航空展期间,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记者张楚雪深入采访,在战机旁与飞行员边走边聊,记录传播他们的故事,作品多次登上热搜。她向“我在现场”来稿,讲述观察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他嘴真严,上了热搜
本文作者:张楚雪
2025空军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于9月19日至23日在长春举办。现场多种明星机型亮相。作为中央广电总台国防军事频道现场报道团队的一员,我和同事们策划并采访了多位飞行员,完成了《相约机翼下》系列报道。
(一)
田静是一名歼-16战斗机飞行员。在不久前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她第一个驾驶战机飞越天安门。
采访田静时,她刚解说完歼-16的表演。此时,运油-20在我们不远处的跑道降落,我便顺势和她聊起歼-16和运油-20的搭配及体系化展示。
突然,背后传来持续如雷鸣般的引擎声——空警-500与歼-20正编队通场。我赶紧扭头指了指,问道:“这个视角没看过吧?”她回答后,我没有急着问下一个问题,而是和她一起抬头,目送战鹰呼啸而过。
在飞行表演中,通场既是亮相,也是向地面人员致意。摄像师也敏锐地降低机位,记录下她与飞行的战友们同框的瞬间。
田静说,平时她都是在天上飞着看空警-500。这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却让网友们格外喜欢——这是她对自己飞行技术和装备的自信。
这段采访在“央视军事”抖音号发布后,点赞迅速突破10万。在同一地点,我们还采访了最飒女机长谭红梅、首次加入“天之翼”飞行表演队的女教官康健……陪她们短暂当了一回“观众”,抬头看战鹰翼尖划过蓝天。
(二)
此次航空展报道周期非常紧凑。除了《相约机翼下》系列报道,我还要完成一集《军武零距离》专题节目拍摄、一集《正午主播说》录制,以及一场央视军事新媒体直播《铁翼展长空》,对航空展动态表演进行解说。
时间紧、任务重,多项准备工作必须同步推进。我和同事们相互配合、做好预案,争取在第一时间更新信息。由于飞行员任务密集,我们经常是一收到能采访的通知,就马上出动。
歼-20在今年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进行静态展示,成为本届航空展“顶流”之一。在媒体间见到歼-20飞行员张凯后,我和他一起往静态展区走。正巧天空中初教-6在表演,这是所有飞行员飞的第一款机型。张凯看着正在做螺旋动作的初教-6,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聊起自己刚飞它时,做螺旋还被师父说了的故事。
这不就是“活鱼”吗?我马上从随身包里拿出action相机,开机即录,将这路上的边走边聊全部捕捉下来。
这样的开机虽不在计划内,却与现场观众和环境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观众感叹“确实帅”“老好看了”,甚至有路人主动凑到飞行员身边搭话。
环境不可控,索性就让不可控变成惊喜。我主动对一位入镜的大哥说:“我看您特羡慕啊。”大哥对着飞行员就开始夸:“旅长特别帅!”
观众对飞行员的尊崇、对战机的喜爱,都通过纪实镜头展现了出来。
现场采访带来的新碰撞不止于此。在等待进入静态展区时,我们面前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摄影爱好者,以各种姿势拿着摄影器材对准歼-20,都想拍出战机最帅的角度。
我问张凯:“作为最熟悉这架战鹰的人,飞行员觉得哪个角度最好呢?”他回答:“我就喜欢机头的正前方,因为正前方是隐身最好的方向……”
他眼中的“好看”,不止于外观,更有实战意义的解读。这种随现场环境灵活调整的采访模式,也沿用到了其他飞行员的采访里。
本届航空展,我们团队几乎集齐现场主战装备飞行员的采访。在机翼下,聆听了10位飞行员的故事。
(三)
《相约机翼下》在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每天播出一到两集,每集3-6分钟。一般是当天采访拍摄,第二天播。与此同时,编辑同事紧跟热点,会先拎出亮点片段,火速剪辑并投放到新媒体平台。
为了更符合新媒体平台的特性,采访中,我会琢磨:什么样的语言更有“网感”。
比如,当得知歼-20要每天从其他机场飞到航空展现场,我问飞行员张凯,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在通勤,开歼-20“上下班”是啥感觉?
当问到下一步想改装什么样的装备时,飞行员说“这个不能说”,我接了一句“懂的都懂”。这段采访也成为了本届航空展“飞行员的嘴有多严”热搜话题内容之一。
为什么要选择飞行?是热爱?是梦想?又或者是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航空展落幕,热爱与笃定愈增。飞行员们开始了新的训练,而我也在期待着下一次报道,记录人民空军的高飞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