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把路挡着究竟在搞什么?总算有记者进去了

2025-10-09 16:02:42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广东省南方都市报·奥一新闻记者近期持续关注“超期围挡”现象,他们深入现场,探寻“程序合法”与“实质拖延”背后的相关原因,并向“舆论监督系列谈”来稿,讲述见闻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丨把路挡着究竟在搞什么?总算有记者进去了

 本文作者:奥一新闻

  (一)

  7月,在一篇关于深圳市宝安区道路被围挡多年的稿子下,不少市民留言:“我们这里围了六七年,请记者来看看!”“关注下坪山区啊,路都通了,围挡还在,太难了……”

  看着这些留言,我们意识到,超期围挡是许多深圳人的糟心事,需要关注。

  我们决定走出去,不但要做事实的记录者,而且要做问题的探寻者。

  去现场前,我们心里早有预设。工地围挡阻碍交通、施工扰民,围了好几年,“超期”的表象多样,背后理由不少。

  直到站在围挡前,才发现问题比我们想的更复杂。

  在福永大道,占去半幅路面的围挡外,人行道只剩一道缝,得侧身才能过。我们跟着买菜阿姨、骑车小哥、学生,沿围挡走了几公里,左手是正常营业的商店,右手是“正常营业”的围挡。

  两年前就有市民反映施工围挡影响周边商户客流,相关部门也进行多次沟通。我们试图和店铺老板们聊聊,但一位老板娘听说我们是记者后,摆了摆手,不愿多说。

  出门后,我们站在店铺门口,电动车、行人交织穿梭,看不见大街对面。那一刻,我们共情了商户们的无奈。

  在龙华库坑二路,火辣辣的太阳底下,200多米围挡内空无一人,杂草丛生。正徘徊时,一位骑电动车的大哥停下来告诉我们:“围起来很久了,没人管。”我们前前后后绕了几圈,都没看见作为标配的公告牌。

  这意味着,我们连这是什么工程都无从知晓。这个围挡就这样“理不直气也壮”地围了两年,市民都已见怪不怪。

  要搞清楚原委,得找最了解工程的人。在盐田港拖车综合服务中心,围挡上的公告牌灰扑扑的,施工时间还停留在2022年。我们按公告牌上的信息拨通了两位负责人电话。一位说已不在岗:“可能公告牌一直没换吧,还留着我的电话!”随后婉拒了采访;另一位也表示早已不负责该项目。

  在南山区打石二路,我们像附近居民一样绕行——因为围挡,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共用一道,交通无序。有网友吐槽:“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开始围,现在快高二了。”

  我们站在围挡前,光是想象在这条路上来回走这么多年,都觉得心焦。

  “延期”不只是工期表上的数字,也成了普通人被改变的生活。

(二)

  施工方、参建方又会如何解释呢?

  我们戴上安全帽,跟着项目负责人下到福永地下的管廊工程。他指着交错分布的管线、渗水处、狭窄作业面,解释着协调难、技术瓶颈、极端天气……同时强调:“工程并未停工,大多在地下施工。”

  我们意识到,市民看到的是“围而不建”,但地下可能正争分夺秒。这种信息差,也暴露出工程信息透明度的欠缺。我们将这一问题暂且记下。

  在坪地电缆隧道综合管廊项目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工区的施工工艺、当前进展以及部分施工段面临的难点。

  例如,某分段因重要管道探测未明,需进一步探测并完成审批后才能施工;项目最初为控制成本,仅在少数路段采用地下盾构(顶管)工艺,而实际施工中,采用明挖法的工区因噪音与交通投诉、天气导致停工等因素,反而增加了综合成本……

  我们还了解到,这类工程有“先苦后甜”的属性——一旦地下管廊系统建成贯通,日后若出现水管、电线、电缆等故障,维修人员可直接进入这座地下“房子”作业,无需反复开挖路面,也能减少地面塌陷风险。

  一场线下沟通会后,我们收到一位项目负责人的消息:“还请多多理解我们的难啊,我们甚至比大家都更希望工程早点开工,按时完工。”

  《工期一延再延,道路一“围”数年!深圳多个工程围挡“超长待机”》报道上线那天,后台涌入许多留言。有一条写得很长,第一句是:“没想到围挡后面有这么多复杂情况!”

  这一刻,新闻媒体的价值具象化了——我们不但报道围挡的事实表象,而且呈现为什么围和为什么久围不拆的复杂现实。半个月的走访、沟通与求证,我们让更多人看到了问题的更多面。

  报道发出后,也有网友留言,呼吁对工程建设多些理解,这条留言获得了数十个点赞。

  报道的最大价值之一是搭建对话——让市民的声音被听见,也让施工方的困境被看到。

(三)

  即便如此,“程序合法”的项目造成“实质拖延”的局面,久围不拆延伸为工程久拖难以竣工,事实上加深了更多市民的困惑与不满。从程序看,它们无可指摘,但从实效看,却长期占用着公共资源。

  尽管建设方有诸多技术理由,但无尽的工期延长正不断消磨公众信任。原本为城市未来设计的民心工程,为何在现实中被频频吐槽?这背后不但曝光施工难题,而且暴露出施政者与市民良性沟通的缺失。工程规划是否科学,施工工期是否合理,工程推进是否顺利,什么范围围挡,什么时间围,什么时候拆,不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且是尊重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问题。

  做完这个题,我们走在路上,一看到工地围挡,就下意识寻找公告牌,直到看见它标注清晰的施工信息和时间,心里才踏实。

  围挡终会拆除,路总会畅通。但怎样让城市的进程少一些“迷宫”、多一点透明与信任?

  关于围挡话题,我们还在持续关注,报道不代表路马上能通,但有在持续关注问题,就是开始。

责任编辑: 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