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2025-10-11 17:46:5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做好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职责使命所在。重庆日报以“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为主题推出特别报道,从8月4日起,用28个整版、超10万字的报道呈现,以当下的视野、受众的视角烛照历史、弘扬时代,不仅对新闻资源进行了开发与利用,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显著优化,更传承和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和红岩精神。

立足本地特色 提前做好策划

  重庆日报编委会年初就开始提前谋划,由报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全报社力量,展开深度策划。

  坚持“高度为要”。重庆日报策划组以大历史观,立足民族复兴和全民族抗战的高度,提炼出“人民的抗战”主题,让该策划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让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变得可见、可听、可感、可享。

  坚持“广度为谋”。基于重庆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该策划对选题进行多维度扩展,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重庆日报先后推出了《勇赴国难 重庆百万男儿上前方》《火种不灭 十万师生投身教育救国》《节衣缩食 献钱献粮献飞机》《愈炸愈强 重庆在战火中傲然挺立》《5次来华 他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纵情歌唱 中苏结下抗战音乐情缘》等报道,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发出声音。

  坚持“厚度为重”。该策划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站位,通过多元新闻产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唱响主旋律,构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新格局。

创新传播思维 精心打磨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无论传播方式、舆论生态发生多大变化,提供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而优质内容,需要守正创新,精心打磨。

  报道形式创新。重庆日报本次推出“人民的抗战——来自抗战大后方的岁月印记”特别报道,以抗战时期闻名的“雾都报童”为切入点,由文字记者、视频记者和相关专家等一起,组成采访、解读团队,重回当年的新闻现场,以新旧照片、文字的对比方式,结合旧址重访、人物专访、专家解读等,摒弃了“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让新闻报道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报道视角多元。重大主题报道不能总是体现一个方面、一个内容,必须针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素材来选择最佳报道角度,找准与读者的交集点和共鸣点。重庆日报在本系列报道中,通过内迁的故事、雾季公演、重庆大轰炸、抗战美术、故宫文物南迁等多元视角,全景式展现了抗战历史。

  报道内容系列化。重大主题报道必须追求系列化,通过一组紧接一组的新闻报道、一个紧接一个的专版,在一段时期内不间断、规模化地轮番强势推出,做到有声势、成系列。重庆日报的本系列报道从8月4日到9月3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不间断推出,最多1天内推出4个整版。如,8月28日,即80年前的重庆谈判当日,重庆日报共推出了《弥天大勇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泽被后世 重庆谈判的智勇大博弈》《恢宏洒脱 毛泽东在重庆的光辉足迹》《千古名篇 〈沁园春·雪〉震动山城》4个整版的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重庆谈判的历史,展现了本系列报道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提高思想艺术 展现当代启示

  党报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群众,不仅是“学习窗口、交流平台”,更是“藏经阁”“智囊团”,既要有政策方针,也要有思想方法;既要有实践指南,也要有民生指向。这就需要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集思想性、时代性、新闻性、专业性、艺术性于一体。

  在思想性方面,重庆日报的本组报道深度挖掘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全面呈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审时度势,促进和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展“准外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走上国际舞台的帷幕;开展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成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等重大历史贡献。

  在时代性方面,重庆日报的本组报道采用“今—古—今”的写作方式,以有特色的选题为切入点,回应时代关切,体现出了鲜明的当下意识和时代精神,浓墨重彩,精描细绘,全面展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和当代启示。

  在新闻性方面,重庆日报的本组报道以精美的版式、生动的笔触、优美的图片,将重大主题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并通过双向互动,激发受众的共鸣共情,进而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磅礴精神伟力。

  通过匠心打造,重庆日报本系列报道用好素材讲好故事,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色,受众好评如潮,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历史担当,践行了时代使命。

  (作者:重庆日报社首席记者韩毅;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