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头版的这篇新闻速写,全文不到800字,已历80年时光,但读来依然动人。
魅力之一,在共情。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的报道主题,此文从柔性的情感共鸣入手,开头用一个长句以“艰苦”“忍受”“坚持”的精准用词铺陈情绪,直到“终于”直抒胸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忍受牺牲,坚持了八年抗战,最后胜利的日子终于到来了!”精准击中、说出大家心底里热切想要说出的那一句共同表达,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的“喧天”“无数”,“秧歌队越跳越大,完全卷成一片人海了”的“卷”,及民众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口号、“全市轰动,万人欢腾,街上张灯结彩,国旗飘扬,各处黑板报上都用大字报道消息”等,从宏观视角展现了整个延安城的热烈庆祝场景,又从个体微观视角以“个体镜像”折射“群体情感”:平型关大战的荣誉军人那句“八年啦,我的血没有白流”,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不要钱的胜利果”以普通人最本能的方式,释放积压八年的狂喜。小与大的相互映照中,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共情。报道既是即时见证,也展现出时代精神。
魅力之二,在细节。细节刻画堪称这篇速写的点睛之笔,真实细节支撑着共情从信服力走向感染力,精妙之处还在于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各有指向——荣誉军人身份关联着平型关大捷的历史记忆;小商贩的职业指向底层民众的参与;“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口号揭示了欢庆背后的政治暗流;“巨幅画像”、美军观察组“乘汽车随秧歌队致庆”等,又客观记录了国际力量在延安的存在……“于细微处见精神”,让真实的新闻具备了历史的价值。
魅力之三,在导向。之所以最后说这点,在于此文的导向很好地融在共情的切入与细节的铺陈中。全文虽短,却以“胜利消息传来——全城欢庆——深层思考”层层递进,到共情高点笔锋一转,点明“中国人民在极度狂欢中,没有忘记摆在前面的紧急任务”,与首句对事实的定调一起,使报道从单纯记录走向思想深度,从场景叙事走向价值传递,构建极具感召力的舆论引导框架。作品始终锚定“人民胜利”与“党的领导”的核心逻辑,在历史性时刻明确传递“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政治立场,引导民众从“庆祝胜利”转向“保卫胜利”。这种将即时情绪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导向策略,使作品超越记录胜利,更成为动员民众投身新斗争的号角。
80年后重读此文,共情、细节、导向都经受住了时光的检验。三者的有机融合,就像是一个公式,对今天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与系统性变革要求下的融媒传播,依然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启示。(作者:上海解放日报社总编辑丁波;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庆祝日寇无条件投降
本市火炬游行
延安总部举行鸡尾酒会招待盟国友人
◎ 缪海稜
【本报特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忍受牺牲,坚持了八年抗战,最后胜利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昨日上午日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全市轰动,万人欢腾,街上张灯结彩,国旗飘扬,各处黑板报上都用大字报道消息。晚间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从各处发出;霎时,鼓乐喧天,无数火炬照亮山岭河畔。机关与群众的乐队、秧歌队,纷纷出发游行。新市场的商人来回奔跑欢呼报信,寻找着柴棍,扎起火炬,参加游行。当实验工厂、联政宣传队、大众剧院、延大、完小等十余秧歌队在新市场十字街口汇合时,市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苏联红军胜利万岁!”“动员起来支援前线,保卫边区!”“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声震山谷。
斯大林元帅、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在熊熊火炬中高高举起,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大团结,在蜂涌来去的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被群众拥戴着,他十分感动而吃力地说:“八年啦,我的血没有白流……”他是参加有名的平型关大战而光荣负伤的,今天他是亲眼看见胜利了!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的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庆祝的人潮水一样的继续涌来,秧歌队越跳越大,完全卷成一片人海了。人们唱着:“前进!人民的解放军!解除敌人的武装,去恢复交通和城镇!坚决大胆,迅速向前进,谁敢阻挡,就把他消灭得干干净净!”欢欣鼓舞,达于极点。
美军观察组闻讯后亦乘汽车随秧歌队致庆。街道行人,纷纷议论,人们都一致称赞说:“苏联才宣战两天,日本就要求投降,可见红军力量是在全世界伟大无比了!”昨晚,全市灯光彻夜未灭。中国人民在极度狂欢中,没有忘记摆在前面的紧急任务,把在华敌伪军全部解除武装,把八年来人民艰苦抗战果实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
(原载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