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播电视台围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以“超长待机”的传播力度与“精准滴灌”的内容策略,相继推出重点纪录片、融媒体现场活动、系列报道等多种体裁的抗战作品,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节目集群,探索并尝试拓展重大主题宣传叙事表达和舆论传播的新模式、新风范,用心用情用力让抗战精神真正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下共鸣”,从“宣传内容”升维为“行动力量”。
独家策划重大特色报道
深挖独特资源。北京广播电视台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及场馆改扩建工程为叙事切口,以馆为脉,创新性地用6集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在屏幕上构建出历史叙事新轴线。作为国内唯一获准拍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及改扩建全程的纪录片,创作团队首创“一文物一方案”的创作方式,通过“策展人叙事”模式,让人物走进镜头,为文物注入生命和情感。
拓宽国际视角。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共同的命运》援引大量海外珍藏史料,邀请抗战期间外国亲历者后代和长期关注中国抗战历史的外国友人担任主讲人,展现中国抗战对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独特贡献。
全方位关注阅兵保障。北京广播电视台9月3日当天派出20多路骨干记者入驻阅兵训练基地,独家探访北京市10多个活动保障指挥部,推出大型特别节目《长歌胜利日 阔步新征程》,展现北京市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的先进经验及重要成果。
创新大思政课。由文艺频道和文艺广播、音乐广播联手打造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铭记烽火 砥砺青春”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充分发挥首都高校资源优势,以“青年主体性、历史沉浸感、科技赋能、全民共创”四大创新维度,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推动主流宣传的有效触达
北京广播电视台根植“极致人物表达极致情感”这一原则,加强策划、创新表达,将历史中的“他者”变成“我们”,把宏大的叙事变成“个体的故事”,用情感的炽热击穿时间壁垒,用人性的光辉感动万里中国,进而使遥远的精神变成“身边的温度”,把“过去的历史”转化为“今天的力量”。
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中,记录了103岁的佟麟阁将军之女佟亦非重走卢沟桥的场景,百岁老人复述父亲当年“每个石狮都在守护家国”的不朽遗言,令闻者泪下,观者动容;沈忠明烈士之子于94岁高龄首次“见到”父亲画像的动人一刻,完成一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父子相见”。这些叙事以物载情、以情动人,呈现出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纪录片《山河永固——丹青铭记抗战胜利八十载》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座11.5米高的母亲雕塑前,雕塑家吴为山回忆创作初衷时目光如炬,倔强地传递出了最强烈的情感:真正的抗战精神,不是沉溺于苦难,而是从苦难中站起;真正的民族尊严,不是“跪着流泪”,而是“站着前行”。
纪录片《共同的命运》中,节目组精心挑选出17位国际友人担任故事讲述者,还原了属于这些人物的诸多经典场景。如延安窑洞中,美国独立调查记者本·诺顿手摇纺车,倾听着《解放区的天》;培黎学校旧址里,牛津大学博士戴伟教授,一边投篮、写板书,一边讲述他的牛津校友乔治·何克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独特情感+典型场景的双重叙事元素相得益彰,用“国际视角”诠释“人类共情”。
打造历史图景的全新体验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泛采用超高清摄制、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虚拟现实等影视新技术,在传统历史题材作品中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元素,营造出属于融媒体时代的历史解读新空间。
作为垂类题材的亮眼之作,系列美术题材抗战纪录片《山河永固——丹青铭记抗战胜利八十载》以“用美术作品铭记历史、记录现在、展望未来”为核心理念,通过业内嘉宾对抗战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的深度解读与评价赏析,从全新的角度来展现中华民族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抗争精神。技术方面突破性地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建立动态光影模拟引擎,使二维画面人物产生立体层次感;二是开发智能材质映射算法,让笔触肌理在虚拟空间中自然流动;三是运用神经网络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实现光影变化的数字化重生,开创了“活态文化遗产”的全新表达范式。
作为国内首次实现AIGC全流程转化的红色经典项目,4K超高清动画片《小兵张嘎》用AIGC技术重塑了动画制作逻辑,采用“人物+场景”分层AI转绘,再通过传统手绘技术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降低少儿观众的接受门槛,让红色教育更具传播力。
承历史厚土,启未来征途。北京广播电视台以系统思维统筹资源、协同机制激活效能、创新实践突破边界,不仅实现了抗战主题宣传的入脑入心,更探索出主流媒体在融媒时代的“传播新范式”—让历史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史”,让精神从“记忆点”转化为“行动力”,为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善样本”。(作者徐滔、张冬林、于东玉分别系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总编室主任、总编室宣传统筹科科长;编辑:吴宇晨、陈睿;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