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以H5为舟,以七维破局,载十四部光影,绘科学家群像,将0.1毫米的执着、十万行代码的孤勇,化作心跳、紧箍儿、一锤定音的隐喻,让国之重器在指尖苏醒,让自强之声在深海回响。
融合报道是一种将多种媒介传播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新闻报道形式,内容多元化、形式丰富化是其主要特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H5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制作融合报道类作品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借助H5技术为受众全面展现了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的研发历程。这其中,“找定位、深挖掘、重融合、精制作、强互动、改文风、聚内核”七个维度,成为创作出这篇报道的关键所在。
找定位 聚焦重大科研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目标任务,当作新闻报道的发力点,加强与驻津央企的联动,深入挖掘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
报道中介绍的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历时3年打造的重大科研成果。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其中44%来自深海。近10年来全球新发现的100多个大型油气田中,深水油气田数量和储量占比均超过65%,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开发深水油气资源,需要建设开采平台,而超深水打桩锤是深海油气平台桩基安装必需的关键核心设备。早在2018年,我国在建设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时,由于缺乏深海打桩设备和技术,只能寻求国外公司的帮助,但在租赁过程中却要接受各种苛刻的条件。这段受制于人的经历,让海油工程公司意识到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桩基安装核心装备的重要性。2020年12月2日,2500 米级超深水打桩锤正式立项,它的成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深挖掘 探寻新闻背后故事
2023年6月底,海油工程公司发布消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成功完成海试,填补了国内超深水打桩核心装备的技术空白,这对于超深水打桩锤的研制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多家媒体转发消息,介绍超深水打桩锤的技术参数和研发成功的重要意义。津云报道团队并没有急于发新闻,而是沉下心来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通过深入了解后报道团队发现,虽然消息发布方是海油工程公司,但参与这个项目研发的单位却来自天南海北。为找到更多线索,津云报道团队从海油工程公司这条主线延伸出去,联系到了天津、江苏、成都等多地的参研单位,深入挖掘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从项目立项到一次次科研攻关的研发历程。
在挖掘的过程中,津云报道团队先做科研“小白”,再做记者“小强”。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属于专业性极强的科研类成果,此前国内没有相关报道。为做好全面深入的报道,津云报道团队秉承科研“小白”的精神,向7家重点科研单位的近20位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学习式挖掘,累计预采音频超过50个小时。在一次次反复采访挖掘中,受访者讲出了更多之前被忽视掉的细节。这些在他们眼里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成为了报道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重融合 集多工种协同配合
经过前期无数次的预采和拍摄后,津云报道团队根据2500米级超深水打桩锤的作业场景,最终确定采用竖幅H5的形式,把打桩锤下沉海底的作业过程与科研攻关的历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不单是形式和主题的融合,更是不同部门多工种的融合协作。
天津津云新媒体作为汇聚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视台、北方网等众多媒体资源的新媒体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在制作此类重大选题上,津云报道团队秉承着“先挖内容,再定形式”的创作模式,以主题确定最适合的展现方式。在制作《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的过程中,编导、视频拍摄、剪辑、绘画师、H5设计、三维设计、MG动画、配音等多部门多工种的专业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精制作 注重报道细节与阅读习惯
当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要满足把内容讲清楚,如何以一种更独特的方式吸引受众,也是津云报道团队钻研的重要课题。
津云报道团队准确把握沉浸式H5的报道定位,力求还原场景中的每一处细节。大到运输超深水打桩锤的船舶,小到一个零部件,都采用纯手绘的方式对原物进行真实复原。
整部H5场景的绘制风格,运用了插画的手法。用礁石、气泡、海草、各类鱼群营造深海氛围,同时配以光影效果模拟水下浮光。伴随着超深水打桩锤的下沉过程,海底的颜色也由浅蓝色变为深蓝色。
在音效方面,津云报道团队注重营造更真实的海洋环境,开篇大海的画面中,配乐采用了海浪与海鸥的环境声。在超深水打桩锤入海的过程中,配以海水翻涌的音效。在超深水打桩锤作业时,添加了真实的锤击声,力求每一幅画面都与其配乐和主题完美契合。
在阅读方式上,津云报道团队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阅读习惯,采用了“缩略版”和“复杂版”两种叙事方式。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从H5文稿中了解新闻主体内容,或点开各关键技术点对应的视频,查看更详细的新闻报道。
强互动 从看新闻到参与新闻
津云报道团队打破传统的报道模式,采用“交互新闻”的形式,在H5的主界面中设置了大量的交互按钮,一类是视频的触发按键,另一类是图片的展示按钮,实现了由“看新闻”到“参与新闻”的转变。
在超深水打桩锤被运送到目的地,准备下沉海底作业的场景中,津云报道团队创新引入游戏的概念,设置的组装环节把超深水打桩锤按大类别拆分成6个部件,受众亲手完成组装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各部件的名称和相应的位置关系,这种互动的方式更便于受众理解报道后面所要介绍的内容。在超深水打桩锤展示国家级和世界级技术突破的界面,津云报道团队设置了打桩按钮,通过一次次的锤击操作,让受众在体验互动中了解报道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设置,可以增加受众观看新闻的趣味性,减少跳出率。
改文风 通俗比喻让科研报道更易理解
科研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使用专业性极强的词汇是不可避免的。若单纯照搬内容,容易使受众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如何“改文风”也是创制这篇报道的重要一环。
为了把这些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津云报道团队大量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比喻为百姓熟悉的事物,让报道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如对于超深水打桩锤研发关键部件的描述,津云报道团队把超深水打桩锤的电机、锤杆锤芯、控制系统比喻为人体的心脏、躯干以及大脑,让受众清晰地明白,这3个重要部件在超深水打桩锤中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讲到攻克电机密封难题时,科研团队设计出卡套这个关键部件。为了增强报道的趣味性,津云报道团队把它比喻为《西游记》中给孙悟空戴“紧箍儿”,并在视频中进行相关元素的展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实现了对科研难题的通俗化解释,同时也兼顾了科学的严谨性。
聚内核 挖掘科学家精神升华主题
科研类报道,除了介绍科研项目的攻关历程、攻关成果,更内核的内容还应该讲科学家精神,也就是爱国精神和锲而不舍、勇于超越的拼搏精神。
《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是一篇H5报道,但串联起这种形式的根本是嵌在其中的14部视频,这些视频串联起了超深水打桩锤从科普讲解、受制经历、研发历程、重要意义等多维度的报道内容。在14部视频报道中,津云报道团队通过一个个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实例,描绘出了一群生动立体的科学家形象,展现出科研团队的努力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作者: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记者许浩;编辑:陈睿、吴宇晨;责任编辑:胡慧红、谷泰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