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接待了谁?接待费多少?苦衷几何?透视基层公务接待账本 | 参评项目 | 舆论监督报道 (期刊) | ||||||||||||||||||||||
字数/时长 | 2206 字 | 体裁 | 通讯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主创人员) | 欧甸丘、杨欣、汪军 | 编辑 | 姜磊 | ||||||||||||||||||||||
原创单位 | 半月谈杂志社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半月谈 |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2024年第11期“一线调查”栏目 | 刊播日期 | 2024-06-10 | ||||||||||||||||||||||
是否为“三好作品” | 否 | ||||||||||||||||||||||||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 一是问题聚焦,定位准确。稿件从公开数据入手,抓住“年公务接待总量270余次,总费用82万余元”“公务接待超过300批次,3600余人次,总费用30万元左右”等数据,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二是抽丝剥茧,深入剖析。进一步结合数据分析各个接待大县每年迎检的类型、频次,并深入多地采访,揭示基层干部在公务接待上的诸多无奈,如“接待不周的焦虑”“接待标准不一”等。 三是语言精炼,逻辑严密。通过演算大量公开数据,掲示看似普通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以事实说话,没有冗余表达。行文布局从事实到原因,从问题数据到基层干部的内心感受,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 ||||||||||||||||||||||||
社会效果 | 报道在半月谈公众号转载后很快达10万+,并迅速登上抖音、微博等热搜榜,形成舆论热点话题,侠客岛等众多公众号转载亦超过10万+。中国青年报等刊发《一年公务接待300多次!谁在折腾基层?》《一年公务接待超300次,基层减负不能是空话》等评论。 报道亦推动地方针对公务接待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严整改。贵州省发布《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领导同志下基层公务接待“十严禁”>的通知》,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办法。 | ||||||||||||||||||||||||
传播数据 |
|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针对性强,直指带有普遍性的基层公务接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站位颇高,从基层视角揭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过程中的走形变异;采访扎实,用一手材料说话;分析到位,挖掘基层公务接待的焦虑、无奈与乱象成因;立意正向,张扬中央倡导的“过紧日子”精神;传播甚佳,多个主流媒体公账号均现10万+;效果积极,被监督的贵州省发布《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领导同志下基层公务接待“十严禁”>的通知》,严格规范公务接待办法。 | ||||||||||||||||||||||||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稿
作品标题:接待了谁?接待费多少?苦衷几何?透视基层公务接待账本
接待了谁?接待费多少?苦衷几何?透视基层公务接待账本 半月谈记者 欧甸丘 杨 欣 汪 军 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当下,公务接待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工作的侧面,也照出了基层干部的苦涩。近期在部分区县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倒起公务接待的“苦水”。 基层迎检知多少? 西部某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全县重大公务活动的接待工作。2023年的公务接待台账显示,当年公务接待总量为270余次,公务接待总费用82万余元。从公务活动的内容来看,迎接上级检查、调研两类活动的数量排名前列。 公务活动内容包含检查、督查、考核、指导、评估等迎接上级检查关键词的共98次,占公务接待总量的35%左右;公务活动内容包含“调研、考察”的共有89次,占公务接待总量的32%左右。 半月谈记者在接待台账上看到,98次迎接上级检查类公务活动基本覆盖扫黄打非、产业发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防汛减灾、耕地保护、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保密检查、信访维稳、营商环境建设、禁毒、金融风险防控、森林防火、抗旱保水等30余项具体工作。 该县一位负责人说:“有的工作,上级部门一年要来督查好几次,每次都是来一堆人,县、乡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得陪同接待。” 西南地区某镇邻近高速公路出口,又是当地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属于当地“明星乡镇”。每逢重要乡村振兴工作抽查、招商引资工作调研、工业园区建设调研,该镇都是当地的首选乡镇。 该镇2022年公务接待支出20余万元,共接待540余批次,超过3300人次。该镇公务接待总量中,来自县直部门的占60%左右,县内外其他乡镇来考察、学习的占20%左右,省直部门来检查督促工作占20%左右。 为了应对繁重的公务接待任务,该镇几乎把所有公务接待都安排在镇政府食堂。该镇有关负责人说:“部分接受公务接待的人员会按照每人每餐30元至40元主动交纳餐费,我们就直接把这笔钱入食堂的账,用于食堂运转。” 接待费用知多少? 西南地区某县政府直属部门2023年国内公务接待超过300批次,3600余人次,公务接待总费用30万元左右。如果一年按照250个工作日来计算,该局作为全县最重要的县直部门之一,平均每个工作日需接待1次以上,平均每次的接待费用超过1000元。 “为了落实严格过紧日子的规定,厉行节约、节省开支,2023年度本部门的‘三公’经费约为40万元,比上年减少不到1万元,降低2%,其中公务接待费较上年减少1万余元,降低4%。”该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与县直部门的“三公”经费相对宽裕相比,部分乡镇的公务接待经费就显得特别紧张。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县的一个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2023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数为22.43万元,支出决算为10.25万元,完成预算的45.7%,其中公务接待费预算数为9.5万元,支出决算为0.06万元,完成预算数的0.63%。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本年度财政资金紧,未能完全报销“三公”经费。 相邻的另一个镇“三公”经费决算表显示,该镇2021年、2022年的公务接待经费决算数均为0元。“实际上每年的公务接待费用都有一些,但镇政府的财政拿不出钱来报账,无法及时按年度报账,所以体现在报表上,接待费降到了0元。”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接待苦衷知多少? 一本公务接待台账,包含着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满肚子的“苦水”。 苦衷一:接待不周的焦虑。对于基层乡镇而言,公务接待的对象大多是握有评价权力的机关单位,基层工作人员既怕工作不到位面临批评,又怕接待不周引发不客观的评价。 “到了饭点,就必须吃饭;没到饭点,也得想方设法留对方吃饭。对方愿意给面子来吃饭就是好事,工作上出了差错还可以在吃饭时细致沟通,不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求一个客观评价。”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 “上级部门下来调研,有的带着项目和资金,如果接待不周,能争取到的项目,就可能给了别人。”一位县直机关负责人说,“万一出了这种问题,我没法向县里交代。” 苦衷二:接待费用的尴尬。根据党政机关出差管理相关要求,工作人员在基层出差时,接受基层公务接待的,应当主动向接待方交纳餐费。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个区县了解到,列入基层公务接待台账的公务接待中,主动向接待单位交纳餐费的出差人员比例不大,而且出差人员的派出单位层级越低,交纳的比例越低。 “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他们即便主动给餐费,我们也要推辞一两次,看到对方实在坚持才收下;那些不主动给的,我们绝不会去提醒人家要交费,面子上根本抹不开。”一位县级接待部门负责人说。 苦衷三:接待标准的无奈。《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实际情况,按照当地会议用餐标准制定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工作餐开支标准。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了解到,不少省份都根据差旅费报销标准确定会议用餐标准,即早餐30元,午餐和晚餐各40元。不少市县的会议用餐标准也参照此标准制定。 “随着物价上涨,每餐人均40元的标准,很难安排出一桌像样的接待餐,于是县里冒着风险制定了高于会议用餐的公务接待标准。”一位县政府接待办负责人说。 苦衷四:接待次数的茫然。不少省份都制定公务接待规定,要求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然而,在基层,这个原则上安排一次工作餐的规定,难以落实。 半月谈记者在西南某县一个县直部门2023年的公务接待台账上看到,该部门50%的公务接待都超过2餐。以所在省的某机构来该县进行一项工作测评为例,客人一行4人,县里派出3人陪餐,共接待了3餐,总花费1899元。“严格说来,这也是不合规,可又能怎么办呢?”一位负责公务接待的相关人员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