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南京碇泊场”照片首次曝光,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 一本相册揭露侵华日军毁尸灭迹暴行

2025-10-21 17:00: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扬子晚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南京碇泊场”照片首次曝光,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 一本相册揭露侵华日军毁尸灭迹暴行

参评项目

消息 (报纸)

字数/时长

839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张楠

编辑

刘大颖、李军、石磊

原创单位

扬子晚报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扬子晚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扬子晚报A1版

刊播日期

2024-12-09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记者偶然获悉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卢彦名从有关渠道征集到一本拍摄于1938年南京沦陷时期的相册,经过卢博士深入研究,已有最新学术成果。记者意识到这是一重要线索,随即找到卢研究员并诚恳说服其接受专访,采访获知相册中有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即南京碇泊场)的照片,这些珍贵照片让“南京碇泊场”真实面貌首次曝光,更印证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通过后勤机构进行“毁尸灭迹”掩盖罪行的史实,成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重要新铁证。该独家报道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刊发,以史实说话,深入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昭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社会效果

作为对南京大屠杀再添最新铁证的重要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稿件在全网广泛转发。稿件在百度热搜第一、微博热搜第一,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热榜,其中,报道在微博话题阅读量5000万,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转载及跟踪报道,还获得香港中通社、星岛头条、星岛加拿大都市网等海外华人媒体传播。 当月,该稿件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百度百科收入碇泊场词条的稿件就来源于此稿。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weibo.com/weibo?q=%23%E5%8D%97%E4%BA%AC%E5%A4%A7%E5%B1%A0%E6%9D%80%E9%93%81%E8%AF%81%E7%A2%87%E6%B3%8A%E5%9C%BA%E7%85%A7%E7%89%87%E9%A6%96%E6%AC%A1%E6%9B%9D%E5%85%89%23 

2. https://v.douyin.com/XdMZF46quYM/ 

3.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938929196313561619%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5000万+

转载量

1700+

互动量

1.7万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稿件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既有揭露史实以警醒后人的正能量,又有全网广泛传播的大流量,体现了三方面重要价值。一是史料揭秘,社会意义重大。在社会公众中,少有人知道南京碇泊场,本稿独家报道了南京碇泊场照片首次被发现,揭秘了南京碇泊场这一日军机构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毁尸灭迹”的史实,让世人对侵华日军的累累恶行有了更深刻认识,让铁的证据更有社会警示和教育意义。二是注重逻辑,文字直击人心。记者在报道中注重文字的力量,以平铺直叙的语言,严密细致逻辑,环节相扣史实,让报道更平实,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说服力,更能让一段历史的惨痛教训直击人心。三是融合报道,传播效果显著。文字和图片、视频有机融合,让报道更具传播特性,稿件在报纸、客户端、微博、抖音等全平台分发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登上当天微博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达5000万,被超过140家媒体转载,很多网友在报道后留言“铁证如山”“不忘历史,吾辈自强”等。

pagebreak

扬子晚报讯(记者 张楠)近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卢彦名从日本有关渠道征集获得了一本拍摄于1938年南京沦陷时期的相册。这本相册中有73张历史照片,其中有关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即南京碇泊场)的照片是首次曝光,印证了南京大屠杀后侵华日军“毁尸灭迹”的史实,成为这段历史的又一铁证。

卢彦名表示,关于南京碇泊场的史料很少,这处位于南京下关码头附近的侵华日军机构,不仅负责日军部队的后勤保障,还参与了一项重要的隐秘任务,就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毁尸灭迹”。这本相册中有一张军官合照,揭露了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的“核心构成”:第二排左六为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司令部司令官铃木义三郎,第二排右六为山本俊,第二排左五为太田寿男,第三排左五为梶谷健郎。

史料显示,日本战犯太田寿男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就职于南京碇泊场司令部。他曾在一份写于1954年、现藏于中央档案馆的笔供中供述:“我1937年12月15日傍晚到达南京下关,得到命令处理下关地区的南京人尸体。处理方法大部分由下关码头及其稍下游投入扬子江,一部分在浦口东约四公里处烧掉掩埋(主要用汽油烧,利用洼地、地头等)。”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表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存有当年在南京碇泊场司令部服役的军曹梶谷健郎的日记及依据日记写成的回忆资料。梶谷健郎曾写道:“下午指挥40名苦力顶着恶臭清除了千余具尸体。真是惨不忍睹,的确是人间地狱。”这次发现的相册印证了这些史料。

那么这本相册的主人是谁?卢彦名认为是合照中的山本俊。“他的单人照片多次出现在相册中,并且照片中还出现了门口写有他名字的住所。山本俊是第二碇泊场的‘二把手’,也是司令官铃木义三郎的继任者。此外,‘山本俊部队’字样也出现在一些照片中。”

记者看到,相册中的照片除了展现南京碇泊场全景外,还记录了日本甲级战犯、1938年2月接替松井石根出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的畑俊六视察南京港的情景。

卢彦名告诉记者,这本相册是又一份重要的屠城铁证,他将就此展开更多对历史真相的研究。

责任编辑: 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