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2025-10-21 15:44:0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报纸)

字数/时长

3071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人民日报社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人民日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1版

刊播日期

2024-04-18 到 2024-08-18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以战略和全局之谋,擘画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 “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系列报道锚定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宏大主题,以“微观察”折射大格局,用“小切口”解析大战略。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坚持“短实新”文风,从一域观全局、从全局看一域,以微观视角展现各地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系列报道共16篇,篇篇千字以内,均在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登。同步推出融媒体产品,纸端连网端,文字配视频,既找准宏观政策的切入点,也契合读者的共鸣点,成为改进文风、贴近读者的标杆作品。

社会效果

该系列报道获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获评人民日报社2024年度精品奖。稿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重要版位助推实现更好传播效果;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发布,被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央和国家机关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转载,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电子屏将专栏稿件制作成海报,在全国各地及部分海外城市滚动播放,扩大了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全媒体阅读量累积约5000万次,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6052837899188767790&from=internal 

2. 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5389976-500005497196 

3.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1729382256913348943&from=internal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5000万

转载量

 

互动量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的“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系列报道,分量重、角度巧、表达新,以“微观察”为名,但“微”而不薄、见微知著,生动展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鲜活实践。报道坚持抓有思想的选题、写有故事的新闻、做有流量的传播,在题材选取上,精选点位、找准切口;在稿件采写上,清新凝练、去芜存菁;在融合传播上,报网互动、出新出彩。将国家战略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交相融合,站位高远又匠心独运,值得推荐。

集体人员名单

作品标题: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作者(主创人员):许诺、马晨、臧春蕾、朱磊、蒋雪婕、林琳、程远州、胡安琪、刘军国、季健明、田先进、陈娟、刘新吾、林子夜、沈文敏、曹雪盟、张帅祯、白真智、龚仕建、张志锋、殷新宇、吕钟正、贺林平、杨烁壁、陈世涵、姚雪青、潘俊强、龚相娟、范昊天、王丹、宋朝军、张武军

编辑:彭俊、洪岩、李仕权、王军、杨暄、杨旭、许诺、刘念、张帅祯、赵政、栾心怡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稿

作品标题: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第一篇代表作

“搬”出来的云裳小镇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华北平原到华南大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沿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不断开辟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本报今起开设“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专栏,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践行“四力”,从一域观全局、从全局看一域,以微观视角展现各地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从北京大红门出发,沿京台高速驱车40多分钟,便抵达河北省永清县的云裳小镇。

  2017年新建成的这个小镇,是河北省首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项目,目前的一期、二期项目占地面积41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如今已是一座从业人员1.25万人、年产值超50亿元的“时尚新城”。

  4月9日早晨刚6点,贺金平就开车赶往自家服装店。

  “7点,进货商就进场啦,要抓紧把赶制的新货码好。”贺金平一边翻账本、盘点新品,一边对记者说。她的店在永清县云裳小镇的云裳服饰广场一号馆,账本上却印着“北京大红门”几个字——“这是当年没用完的本子”。

  云裳小镇往北50多公里,北京大红门,贺金平2003年开始创业的地方。昔日的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人多、车多,小小的店面,到处都是打包的货物。门口几乎天天堵车。”

  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是一道必答题。2017年起,从北京搬出的服装商户中,有3800多家在云裳小镇有了新的发展之处。贺金平第一批入驻小镇,开启了“二次创业”。

  “我们是疏解的行动者,也是疏解的受益者。”贺金平感叹,个人的命运,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疏解不是简单搬家。搬到云裳小镇,贺金平实现了转型升级的梦想。“买下了一个近40平方米的店,又租了近60平方米店面。”搬之前店小,腾挪不开,只能挂20多个货品,现在能展示一二百件,“店面扩大了10倍,年租金却便宜了很多”。

  搬来的不只是服装商户,做面料的来了,做纽扣拉链的也来了,上下游的老客户又牵上线了。

  临近上午10点,来小镇采购的人越来越多。

  老顾客常素垅从河北省香河县来,以前常到大红门进货,疏解后,往来更便利。常素垅挑了几样货,“其他的寄快递,明天就能到”。

  快递驿站就在服饰广场一楼。常素垅的包裹装上车,运到附近的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货车进出有序,分拣设备高速运转,京津冀区域快递次日达的比例达95%以上。

  “今天的订单挺多,发走400多件,卖了1.6万元。”下午2点关店后,贺金平点了账,喜不自禁。

  关店后,贺金平到自家工厂看了看,“该换季了,请设计师做几款新品。”她笃信,“踏实做货,就有收获”。

  云裳小镇的变化、产业的孵化,诠释了京津冀产业在疏解中转型升级、在承接中孕育新机的协同发展密码。

第二篇代表作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相拥

  “黄梅东站到了。”从湖北武汉市出发,搭乘高铁约一个半小时,便抵达黄冈市黄梅县。这里距黄冈城区百余公里,而与“江西北大门”九江市仅隔一条长江。

  出黄梅东站,20分钟车程,来到黄梅县小池滨江新区。双向六车道的湖北大道宽阔又繁忙,悬挂“鄂”“赣”“皖”等车牌的车辆往来穿梭。

  在临港产业园,湖北恒九通钢构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正义刚刚花了2个小时,把所有车间都“巡”了一遍,对当天的产品质量和出货效率很是满意。

  恒九通,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的黄梅分厂,主要向九江总部公司供应钢梁部件。“距离近、运得快、成本低,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办公室里,程正义拿起账本,“平均每天运送钢梁部件500多吨,用10多米长的大货车得拉上二三十趟。”

  中铁九桥,我国特大型桥梁钢梁重要制造商之一。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连年扩大,一度突破生产交付上限,扩产能迫在眉睫。

  “九江用地成本高,空间有限。”中铁九桥公司总经理李桐说,“隔江就是湖北黄梅,在这里设分厂,土地、人工、物流的成本都节省不少。”

  跨江重组,恒九通成为中铁九桥的制造分厂,也成为两地从隔江相望到跨江相拥的生动注脚。

  时间回到2012年。湖北与江西、黄冈与九江、黄梅与浔阳,省市县(区)三级政府相继签订跨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协调发展,开始加速。同年,小池滨江新区崭露头角,一跃站上了两地跨江合作的最前沿,财政收入从当初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超10亿元。

  “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近年来从江西引进落户小池滨江新区的企业有38家,共投资超100亿元。”小池滨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商胜辉说。

  跟随大货车从恒九通出发,拐个弯儿就驶上了九江长江大桥。跨过大桥,九江到了。从装车到运输再到卸货,约1小时,这批钢梁部件就整齐码放在了中铁九桥的总拼场地。

  见到钢梁制造项目组长汪玉平时,他身穿米白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正在车间召开一场安全生产会议。

  为什么从小池跨江来九江这边工作?“图个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呗。”汪玉平说,“上班20分钟就能到,虽说跨了省,其实和同城没区别。”

  清晨,一车车新鲜蔬菜从小池的菜地摘下,运往九江的农贸市场;午后,跨省公交17路车载着在九江就医的群众,跨过九江长江大桥回到了小池的家里;傍晚,江面上的货轮运输钢材物料,往返长江两岸……

  路上、桥上、江面上,人声、车声、汽笛声,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曲正在奏响。

第三篇代表作

“双昌”两村携手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重庆荣昌区普陀村的水库水,流进了四川隆昌市三合村的农田。

  “放水喽!”水稻灌浆时节,普陀村种粮大户蓝云霞松开阀门,清水从田块一角的水龙头中流出,不一会儿便为地里的水稻解了渴。

  蓝云霞浇的地,是从三合村村民刘和荣手中流转来的。

  田垄上,刘和荣手摇斗笠,瞅着满畦的清水说:“这场景,3年前可不敢想。往年浇水都要向邻村借,抹开脸、跑断腿,可总是不够用。”

  三合村和普陀村紧挨着。山上的水库是普陀村建的,三合村要用水,得先过普陀村,之前双方一直谈不拢。

  这事儿,普陀村新任村支书唐强看在眼里,三合村老村支书王东急在心里。双方都在合计。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四川重庆携手,建起了“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示范园先行区,就选在三合村与普陀村。

  乘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东风,两个村的干部们走田埂、跨渠沟,一起商量用水的事。

  “新修一条渠,从山前的濑溪河引水,增补库存。”唐强聊怎么开源。

  “田垄下再留个口,让水顺势流,不用另占地。”王东谈如何省地。

  你一言,我一语,用水渐渐有了谱。

  示范园里,产业扎下根,资金进了村。水渠通了,水库满了,水流进了三合村,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种水稻,要提前一个月上肥料,水这么流,肥都跟着流走了。”家住上游的蓝云霞说出了顾虑。

  王东心眼实:“咱们共用水,不能让邻居吃了亏。”

  唐强点子多:“大水漫灌搞不得,那咱就弄精细化灌溉。”

  今年4月,在两个村集体支持下,蓝云霞流转了两个村的大片地,申请农业贷款,给农田装上“自来水”,“引水管网埋地下,哪需要水,就开哪的闸。”水从地下流,不再带走肥,自家的肥还留在自家的田。

  如今,行走在示范园先行区,千余亩农田边上,近百个水龙头成了新景观。蓝色水龙头伸出田垄,给诗画田园添了彩。

  变化不只是用水。

  “双昌”的路畅通了,一条双向6车道、总长35.8公里的大道通车,物流更高效;产业链打通了,“双昌”共建了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稻田虾等特色农产品进了城里的商超,鼓了村民的钱包。

  “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内,人均年收入从成立前的1万多元,增长到去年的2.6万元。“今年预计能到3万元!”唐强说。

  放眼望去,水渠清水汩汩,水稻长势喜人,劳作的村民,翩跹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卷。川渝交界处的美丽乡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序号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搬”出来的云裳小镇

通讯

1178字

2024-04-18

要闻1版

代表作

2

主动融入大湾区 赣州南康添动力

通讯

879字

2024-01-01

要闻1版

 

3

三界碑下的山村新事

通讯

924字

2024-01-01

要闻1版

 

4

鲤鱼门街的创业故事

通讯

940字

2024-01-01

要闻1版

 

5

南北山塘村 党建促发展

通讯

930字

2024-01-01

要闻1版

 

6

南溪南村的发展之变

通讯

925字

2024-01-01

要闻1版

 

7

通江达海的站点

通讯

890字

2024-01-01

要闻1版

 

8

四百多公里的“双向奔赴”

通讯

933字

2024-01-01

要闻1版

 

9

“两束光”的交汇

通讯

951字

2024-01-01

要闻1版

 

10

从隔江相望到跨江相拥

通讯

951字

2024-01-01

要闻1版

代表作

11

让科创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讯

927字

2024-01-01

要闻1版

 

12

“我们一家人都是新区的建设者”

通讯

929字

2024-01-01

要闻1版

 

13

老首钢新首钢,携手向“新”奔跑

通讯

924字

2024-01-01

要闻1版

 

14

散裂中子源“碰撞”出创新集聚地

通讯

816字

2024-01-01

要闻1版

 

15

“双昌”两村携手记

通讯

942字

2024-01-01

要闻1版

代表作

16

“一根丝”连起两地产业链

通讯

899字

2024-01-01

要闻1版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