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

2025-10-21 15:43:3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新媒体)

字数/时长

4061   1时0分30秒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钱彤、周宁、屈萌、王君璐、郭宇靖、常兆媛、文晶、李骁姗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新华通讯社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新华社客户端

刊播日期

2024-10-15 到 2024-12-31

作品网址

1.张艺谋首谈电影《三体》:用人工智能“中国力量”创制精品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39089?newstype=1001&homeshow=1 2.周深:我的梦想是用歌声陪伴更多人成长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03266?newstype=1001&homeshow=1 3.宋佳:让观众记住角色比记住“宋佳”更重要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12017?newstype=1001&homeshow=1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推出《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系列报道。该报道以“中宣部主流媒体全媒体生产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导向,从扎根人民、创新创作、崇德尚艺、交流互鉴四个维度,通过采访文学、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摄影、书法、文艺评论等领域德艺双馨的约30位文艺工作者,系统梳理十年来文艺创作理念的演进轨迹,形成以文字、专访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矩阵。该系列报道特别聚焦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以辩证视角解析“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文艺作品出海”等关键话题。通过观点碰撞与对策研讨,提供兼具前瞻视野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社会效果

该系列报道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中宣部新闻阅评刊登播发《新华社“深扎”系列报道多措并举增添粘性》。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稿件全网总浏览量超10亿,网信办全网置顶数次,腾讯新闻插件及百度、新浪等头部平台转发推送。系列报道微博话题词总阅读量超3亿,主话题词#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感悟深扎路#阅读量破1.5亿;微博热搜超30个,多个话题词持续霸榜;微博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1200万次;抖音、快手热榜超30次,网友纷纷留言:“中国文化事业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坚守,感谢你们为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三代人的接力棒下,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的活力与生命力。”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39089?newstype=1001&homeshow=1 

2.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03266?newstype=1001&homeshow=1 

3.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12017?newstype=1001&homeshow=1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10亿

转载量

1.5亿

互动量

8000万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新华社推出《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系列报道。该报道以“中宣部主流媒体全媒体生产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为导向,从扎根人民、创新创作、崇德尚艺、交流互鉴四个维度,通过采访文学、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文艺评论等领域德艺双馨的约30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系统梳理十年来文艺创作理念的演进轨迹,形成以文字、专访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矩阵。该作品主题重大,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

集体人员名单

作品标题: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

编辑:余佩璇、刘洋、郑常、韩金洋、密雅琪、庞子乐、李响、胡国香、宋君毅、梁恒、张焕、姜晨、王朝、李瑜、关开亮、雷丽娜、邬金夫、徐步云、张超帆、张书旗、周喆、廉奇达、孟融、杨茂林、李前磊、魏思远、郎湉、卿珊、谢悦、李昂、伍越、陈倩、黄康懿、苏家梁、孔维千、王宜玄、梁文雅、白泽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二维码

作品标题: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

作品1二维码

作品2二维码

作品3二维码

pagebreak

中国新闻奖获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谈“深扎”

序号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陈道明谈中国电影:“高原”有了,多彩的“高峰”呢?

图文视

1341字;14分21秒

2024-10-17

新华社客户端

 

2

张艺谋首谈电影《三体》:用人工智能“中国力量”创制精品

图文视

2197字;21分44秒

2024-10-18

新华社客户端

代表作

3

叶小钢谈音乐创新:要正确看待AI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

图文视

1285字;4分43秒

2024-10-19

新华社客户端

 

4

孙晓云:“人书俱老,活一辈子,写一辈子”

图文视

1081字;6分39秒

2024-10-20

新华社客户端

 

5

吴为山:文艺创作不应是艺术家的“无病呻吟”

图文视

755字;9分45秒

2024-10-20

新华社客户端

 

6

张帅:每次创作对我而言都是“第一次”

图文视

911字;6分6秒

2024-10-21

新华社客户端

 

7

蒋雄达:考级和比赛是推动音乐美育的手段而非目的

图文视

1114字;7分1秒

2024-10-22

新华社客户端

 

8

刘和刚:民歌唱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

图文视

1069字;8分9秒

2024-10-23

新华社客户端

 

9

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界正在加快激发自身活力

图文视

694字;7分12秒

2024-10-24

新华社客户端

 

10

舒楠:文艺工作者要好好雕琢每一个作品

图文视

894字;7分55秒

2024-10-25

新华社客户端

 

11

范迪安:用手中的笔描绘波澜壮阔的时代

图文视

1044字;14分14秒

2024-10-26

新华社客户端

 

12

夏潮: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需理性发声

图文视

811字;5分14秒

2024-10-27

新华社客户端

 

13

李舸谈摄影:要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中扎根创作

图文视

940字;10分50秒

2024-10-29

新华社客户端

 

14

黄豆豆:与人民共舞才能释放更大能量

图文视

687字;9分48秒

2024-10-29

新华社客户端

 

15

王一川:打磨好文艺批评利剑,把握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图文视

914字;10分52秒

2024-10-31

新华社客户端

 

16

李敬泽:书写巨变时代

图文视

831字;10分11秒

2024-11-01

新华社客户端

 

17

李响:以东方美学舞出中国风采

图文视

748字;7分18秒

2024-11-28

新华社客户端

 

18

唐诗逸:舞者要与角色共同成长

图文视

673字;9分3秒

2024-11-29

新华社客户端

 

19

萨日娜:对天地无敬畏、对众生无悲悯,你就不要做演员

图文视

854字;18分2秒

2024-12-03

新华社客户端

 

20

周深:我的梦想是用歌声陪伴更多人成长

图文视

1020字;19分54秒

2024-12-04

新华社客户端

代表作

21

沈腾:喜剧不能胡编乱造

图文视

1202字;10分51秒

2024-12-06

新华社客户端

 

22

马丽:演员的责任就是带给观众正能量

图文视

1533字;11分31秒

2024-12-09

新华社客户端

 

23

易烊千玺:“沉下来”是演员成长的必修课

图文视

1091字;23分42秒

2024-12-10

新华社客户端

 

24

雷佳音:死在热爱的舞台是我的善终

图文视

822字;14分2秒

2024-12-11

新华社客户端

 

25

歌手谭维维:跨界融合为民歌注入新的生命力

图文视

902字;14分50秒

2024-12-14

新华社客户端

 

26

王凯:演戏要先做人

图文视

913字;13分15秒

2024-12-15

新华社客户端

 

27

黄渤:只有拥抱变革才能把握电影市场新机遇

图文视

1518字;16分48秒

2024-12-16

新华社客户端

 

28

贾玲“变形记”:我的心随着观众走,就够了

图文视

870字;19分46秒

2024-12-17

新华社客户端

 

29

宋佳:让观众记住角色比记住“宋佳”更重要

图文视

844字;18分52秒

2024-12-18

新华社客户端

代表作

30

于和伟:演员不能当“空心人”

图文视

1134字;19分50秒

2024-12-19

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 普韵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