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科学家不是“吉祥物”,拒绝“学术站台”

2025-10-21 15:59: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科学家不是“吉祥物”,拒绝“学术站台”

参评项目

评论 (报纸)

字数/时长

1272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胡珉琦

编辑

许悦、计红梅

原创单位

中国科学报社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中国科学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1版要闻

刊播日期

2024-12-25

是否为“三好作品”

采编过程

(作品简介)

2024年12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在微博发表声明称,2025年只参加已接受邀请的学术会议,不接受国内任何个人或单位邀请作学术报告。此消息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引出学术圈的深层问题——科学家面对频繁的学术活动“不堪其扰”,并就此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术活动缺乏实质学术内容,沦为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是部分科学家在“流量”的裹挟下,被动偏离了学术交流的初衷,将参加活动变成了一种学术“站台”。文章还通过钟南山、吴伟仁等院士的言论,提供了具体例证,增强了立论的说服力。文章最后强调了“明星”科学家坚守学术自觉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方尊重科学家的工作性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纯粹的学术环境。

社会效果

文章立场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学术环境,倡导健康、纯粹的学术交流氛围,对学术界和社会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引起了大众的共鸣。文章带动了更多政府宣传部门、科技媒体和综合类媒体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如四川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天府新视界”的《学术不是圈,这些会议该被叫停了》、科技日报的《名利场不是科学家的主场》、封面新闻发起的“学术会议不能成为社交舞台 ”微博话题讨论等。

传播数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mp.weixin.qq.com/s/HUGBCbpn_pO5HhEwF4n99g 

阅读量(浏览量、点击量)

23万+

转载量

3000+

互动量

250+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该作品敏锐直击学术活动的异化现象,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揭示科研人员被符号化消费的深层机制。报道既保持舆论监督力度,又能体现建设性思考,有效触发了对于学术文化的公共讨论,体现了专业科技媒体在维护学术尊严中的独特价值。

pagebreak

科学家不是“吉祥物”,拒绝“学术站台”

  “明年我只参加已经接受邀请的学术会议,不接受国内任何个人或者单位的邀请作学术报告,除非是学生们,或者博士后们的集体邀请。”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在微博发布的这条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尽管颜宁很快解释,这么做是因为,“一个人不能一直输出,必须要有学习和沉淀,否则怎么可能一直有新鲜的内容?翻来覆去总是讲一样的东西自己都心虚”,然而社交平台的大量讨论还是聚焦到了一位科学家自省背后的某种“不堪其扰”。

  当下,“明星”科学家因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被诸多学术活动所青睐。他们在科学前沿的学术视野、探索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同行、激励后进,促进科学普及与传播。

  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学术活动都具备足够的“含金量”。部分科学家在“流量”的“裹挟”下,被动偏离了学术交流的初衷,将参加活动变成了一种学术“站台”。

  一些学术会议或活动打着学术交流之名,实则是拉来知名科学家撑场面、造声势。科学家们在这些场合往往难以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思想碰撞,反而陷入一些繁文缛节与形式主义之中。这不仅浪费了科学家们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也让学术活动的真正价值大打折扣。

  近年来,“科学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学术圈的一个热议话题。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多位院士曾表示,参加站台性、应景性工作已成为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就曾坦言,他平时不仅要参加会议,有时不能参会,还需要为会议录视频,“两个钟头录了5个”,而自己领域的研究只能晚上再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则指出,有些人缺乏自律意识和自觉精神,“一请就去,甚至不请还要求去”,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声誉,更活络了一些人的心思。

  科研工作本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过多的非学术活动势必让科学家们无法全身心地专注于科研探索。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与学术成就,更会对整个科研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最终阻碍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颜宁此次的公开表态,也被很多网友看成是对这种不良学术文化说“不”,是“明星”科学家的学术自觉。她让大家意识到,科学家不是“吉祥物”,不应被不合理的学术“站台”要求所“绑架”。科研工作者有权利也有责任维护自己的科研时间与学术独立性,将精力聚焦于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之中。

  什么是“明星”科学家的学术自觉?作为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明星”科学家的学术自觉首先是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当面对那些无实质学术内容、只为博眼球或达成其他非学术目的的邀请时,能够果断带头拒绝,不被虚荣和利益所诱惑。其次,还表现在积极倡导、营造健康的学术交流环境,坚持学术活动应当回归其促进学术进步、推动科技创新的本质。只有更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充分发挥学术自觉,才能带动整个学术圈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方也应尊重科学家的工作性质,摒弃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思维,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纯粹的学术环境。只有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科研,为人类知识的拓展与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大价值。

责任编辑: 普韵乔